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重庆闻海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023-749-6683

您的位置: 主页 > 重庆闻海建筑装饰资讯 > 行业动态
重庆闻海建筑装饰资讯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技术资讯
行业动态

人家的投资回报模型里根本没有建筑方案这个参数

发布日期:2024-03-01 来源: 本站 阅读量(

本人准大一 合作办学建筑新生 未来应该是出国读书然后回国工作 看知乎上说的设计院非常不堪 那么入职设计院和高校任教对于女生来说哪个更好呢?

想问大家建筑行业真的有说的那样 付出远大于回报吗?

我不确定自己是否有在这个行业坚持热情一路走到底的决心 学建筑的学长学姐也总是说 要热爱才能继续 但是 真的能越学越喜欢吗?

不管男女,都是高校任教好啊。

高校任教,然后工作之余再接点私活,生活不要太惬意。

我是画效果图的,给你们打工的,你将来如果不自己画效果图那大概率会找我们这些人的,所以我对你们行业还是多少了解一点的。

其实我个人认为,在当今社会下,几乎任何方向,如果能去大学当老师的话,那都是最好最好最好的选择,真的。

每天面对青春朝气的学生而不是脑满肠肥的甲方,人也会年轻点吧;

每天进出的是美丽的校园而不是乱糟糟的办公室,人也会健康点吧;

每天上上课、做做研究到点就下班大把空闲时间想干嘛干嘛,而不是独留佳人守空房自己在办公室吭哧吭哧熬夜加班,即没有猝死风险也不用面对家人的指责甚至感情破裂,人也会开朗点吧。

我当年其实没有上什么好大学,只是一个小师专,但我一直觉得那三年是我继往人生中最开心的三年。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我觉得大学这个环境真的是美好,如果有机会,我真的愿意一辈子留在大学里。

但是,注意,只能是大学,其他的什么都不行,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全都不行,一律都不行,只有大学,才是最美好的。

“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那么我的儿子们也许才会拥有研究数学和哲学、地理学、自然史、军舰建造、航海术、商业和农业的自由,以便给他们的孩子们研究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织艺和陶瓷的权利。”—— 约翰·亚当斯


丑话说前面:你家不是厅级以上高官就别念了,从知识变现效率最大化的角度,官僚子女最具优势,因为项目审批权在他们手上

朋友里某个地产开发商的子女也是学建筑的,在国外本硕读了五年,觉得浪费生命,肠子都悔青了。

刚刚进大学的时候就常听同学谈起我们系某位开着宝马的老师,说他跟在某县很有关系,县城里很多建筑都是他设计的,赚了很多钱。

这是一个很三俗的开头,但是把其中的人物、地点和车牌换一换,这样的事情似乎很常见。

下面我来谈谈为什么不建议工薪阶层子女读建筑学。


建筑设计说到底也是一个产品,是产品就要有销售对象,在我国建筑设计的直接销售对象则是政府和企业

这就意味着,这个产品跟大众消费品是完全不同的,你讨好的不是大众,而是少数掌握权力和资本的人士

所以建筑设计这个产品,核心不是如何设计,而是谁会买账

为什么要提这个?因为独立运营和承接设计似乎是多数学子和从业者的理想,而让公司能否活下去的关键就是要有项目。

毫无疑问,跟权力和资本亲近的人更容易拿到项目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行业上升期间有着大量的设计需求,这使得不仅使得原本既得利益群体有着前所未有的收入,也让业务能力出众的普通人也被吸纳进这个利益群体。

在我国,这种时期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大建设,第二次是房地产黄金十年

在第一次中,很多家世普通的年轻人通过高考进入高校,或者通过专项培训,成为了建筑设计从业人员。

各省相当多的权威或者大师(不仅是设计作品评价权威,也是设计标准的制定者),其中相当多建国后第一批大学生,都有参与过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或者各省重点建筑工程。

这批前辈即为共和国作出了贡献,但也在改革开放后成为了一个稳定的利益集团

第二次则是我们熟悉的房地产黄金十年,在这十年中受益的不仅仅有传统利益集团和其子嗣,还吸纳了相当多的优秀年轻设计师。

我们熟知多数国内知名建筑事务所都是在这十年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当然这是上升期的情况,当行业衰退或者饱和后,虽然会有竞争和设计水平的升级,但是对于给新入行业的人来说,单单凭借设计能力出众被吸纳进这个阶层是很难的,受到冲击最大的往往也是普通从业者,为了降低成本,降薪甚至欠薪都是在过去几年中发生。

建筑行业萧条受损最大的其实是普通人,并不会带来真正意义的洗牌。

在2010年之后成立的知名事务所,主创或合伙人往往都有着留洋背景和一定的官商关系。所以说目前该行业对于大众来说,基本上关闭了上升通道

这个结果似乎很让人失望,但是回顾历史,对于建筑师来说去亲近权力和资本这是常态,或者自身就是权力和资本的一部分。

也许有人期望通过自己特殊技艺去征服某位金主,这在历史上当然也有,但是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


从古典建筑发展到现代建筑的转折点中有两个作品,一个是英国的水晶宫,另一个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

先谈谈的水晶宫的设计者,约瑟夫·帕克斯顿,首先他出生于农庄主家庭(就是今天的地方小土豪),德文郡公爵的园艺师,后成为主人的家务总管,地位相当于今天的某市长的秘书。

约瑟夫·帕克斯顿(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他本人还是阿尔伯特亲王(维多利亚女王的表弟和丈夫)的挚友,相当于今天能和中央领导谈笑风生。

再谈谈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古斯塔夫·埃菲尔,虽然父亲是军队文职,后来他母亲作为一个寡妇独自养育他,但是也经营着煤栈,相当于一个企业主。

古斯塔夫·埃菲尔(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他12岁进入本地的一所皇家中学学习,20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培养工程师的巴黎中央工艺制造学院(按照十九世纪可怕的文盲率,可想而知能读到大学是什么阶层了),毕业后,埃菲尔经朋友介绍进入西部铁路局研究室任工程师。

他的著名作品除了艾尔菲尔铁塔,主要是桥梁。

综合上述两个例子,可以发现:首先,两位都是掌握了领先于当时的具有革命性的工程应用能力,并且本职都不是建筑师。

其次,他们都属于社会上流阶层,家庭出身并不是一般百姓。

放到今天也是如此,即使建筑行业发生变革,也是所谓建筑设计的外行带来的,而且变革的领导者本身往往也有着特殊的社会关系。

在多数行业变革往往是新人晋升的机会,而在建筑设计领域则与建筑设计者无关。

比如今日政府在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和产业化,但是推动这个计划的参与者,除了政府,往往是地产商和建材企业。这是一个十万亿的新兴市场,但是似乎在建筑设计圈的领域中似乎没人谈起。


有人会说,哪行都是有关系好做生意,有些人没关系没路子不还是奋斗出来了吗?

下面我来解释这个问题:

1.对于技术型领域,往往有着明确的技术指标,存在只有你的技术能做,别人没能力去做的情况。有着技术性竞争。

2.对于专业性领域,比如律师,金融,券商等行业,在职者有着大量时间和机会和客户直接进行联系和沟通,从而进行人力资源积累。

这是为什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通家庭的优秀人群多数是在工程,法律,医学和金融等领域实现阶级晋升。

建筑设计领域的特点则是:

1.设计方面没有明显的技术性优势,技术优势往往在建筑工程领域。同时越是远离一线城市,所谓设计美感或者审美,权重所占比越小

2.设计人员被绑架在设计公司内,面对计算机从事绘图工作,只有少数人有机会直接面对客户,多数情况下客户资源牢牢被公司老板把控

正因为积累客户或者与目标人群打交道的时间和渠道被极大的限制和剥夺,所以在工作多年后,尤其是在民营企业工作的人员,很难有独立执业的能力,最终和公司企业主形成人身依附关系(这种人群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非常常见)。

而老板牢牢把握住客户资源,防着员工也是正常的操作,是你,你也会这么做。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里有人做business development,就是专门拉项目的人,他不必懂画图,但是他的收益往往是远高于一般建筑从业者,而且劳动强度也远远低于建筑设计人员

必须承认的一点,忽略公司的综合设计能力,设计院虽然也存在严重的裙带关系现象,对于在职人员的晋升前景和资源积累而言,是要优越于所谓的私营的知名事务所。(资本主义是真正吃人,同时导致人的异化)

另外,设计能力和学术资历越优秀的人越早在职场触碰到这个阶级天花板。

每年从世界级顶尖高校,毕业的人多的去了(相对整个群体而言还是少数中的少数),有的人还是本硕都在英美读的。

如果不是官僚或者建筑背景,那以后的从事职业建筑师,路子基本上就是在Foster,KPF,Aecom这样的顶级大公司,撑死混到中层。

而且收入不高,在美国英国的工资,甚至都不如C9计算机毕业去国内阿里巴巴这样的IT企业。这可以说对于没有背景的人,这是未来最好的情况。

如果你健康出现问题,你也会被毫不犹豫的被开除,就是这么残酷。

所以对经历过建筑学教育,并且毫无相关背景的人来说,进入资源型公司(比如开发商)的优势要远远大于进入设计型公司。

这一点从毕业生就业趋势中也已经一目了然,单就凭借薪资优势,设计公司对于优秀的毕业生很难再有吸引力,大家用脚投票进入的地产领域。

还有一批设计能力强的,则进入了室内设计领域,甚至建筑留学辅导,他们服务对象从大企业和大政府变为了个人。

再者目前建筑教育或者理论存在的种种玄幻问题,似乎隐约是在通过打太极来维持顶层利益集团的话语权,这种现象不仅是中国有,即使在发达国家,建筑圈、时尚圈、艺术圈的话语权都是权贵阶层的特权。

我国历史上,不论是明清的样式雷家族,还是近现代的梁思成和贝聿铭,这些人都是名门望族,他们的家世越是牛逼,普通人越没希望。

同时在八十年代,梁在清华还是反面教材,到今天的类似于完人的地位,就要明白梁的声望受益的不是梁,而是梁思成的学生们,以及那些徒子徒孙的子女。

梁同志要是知道了,估计棺材板是要盖不住了。

在攻读建筑之前我主要是混计算机圈,跟搞高科技的人玩的很近,其实现在也是。

我的好友中既有在NVIDIA,INTEL, MICROSOFT等大企业混的,也有年纪轻轻多次创业,拿了好几轮投资的优秀创业者,给我的感觉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而蓝而胜于蓝,大家讨论是如何用具体的技术去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然后考虑这个能不能拉到投资。

当然科研系统和科技圈也是不阳春白雪,里面的破事也挺多,但是论比烂还是比不过某圈。

建筑圈呢?讨论一个事,最后很容易变成了论资排辈,其实拿资历或者学校招牌去压人挺没意思的,其实我也干过,但是某些老四校的同志们,你不提我何必要拿更牛逼的招牌压你呢?

还有一些在海外读书的,也喜欢拿某个权威或者自己那个看起来还前列的学校去压别人。某个意见领袖或者大V一来,就给这个话题盖棺定论了,一群小粉丝拍手称快,不愧是某某就是厉害。

何必呢?圈子就这么小,从A校B校RIBA系统或者美国TOP5毕业,把自己吹得再牛逼,哪个不是靠着抱资本和权力爸爸的大腿上位?

你要知道,上电视登报纸都是可以花钱买的,都是拿钱通过媒体炒作的。

包括那些双年展,没有关系,想要参与,后面的种种套路花样,那就多的去了。

不要被表面的包装迷惑了。你有好爸爸,海外名校硕士毕业,搞个省百人,能耐大的搞个千人的头衔,运做起来接接项目,只要脸皮够厚,再过几十年那就是“大师”或者“先锋”。

如今一些三十岁出头,就能独立承接和设计大型公共建筑的青年建筑师,绝对不仅仅是他资历和设计能力好。你要想想,他背后是什么。


那么建筑学是不是一无是处?

不是,换个角度去看,如果是一个家庭优越的人,或者权贵去读建筑学,对于陶冶情操,增加文艺细菌,设计一些牛逼的建筑给我们涨涨见识,对我们屁民有些同理心和人文关怀,那真是太好了。

那群人中相当一部分真的很温和,待人很nice,特别可爱,从作为朋友的角度来看,真的很棒。

那群孩子,读建筑学,就跟读文学,历史,或者考古等专业一样,就是当做提升个人修养,而非当做谋生工具。


有人会质疑,你现在这么一个劲的劝退,黑建筑圈,就是因为你从这个行业里出来了。

那我来跟各位算一个账:

如果一个人图安逸,没有什么大志向,就是想过一过小日子,按照如今建筑学极高的学习成本和建筑设计行业极大的工作强度,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多数行业似乎都比建筑设计要强。

如果一个人想奋斗,想赚大钱,那更不要学建筑学了。即使从本科和研究生,您都是全球TOP2毕业的,您的收入依然远低于金融和科技专业(软件/硬件)。

如果一个人想有艺术追求,觉得自己很有文艺天赋,赚钱什么的无所谓。

那为什么不选择舞台设计、影视美术设计、游戏美术设计?或者干脆读艺术得了,公共艺术这块火的不得了。让你纵情的天马行空,挥洒想象力。

如果没有权力和资本为你背书(或者有资源的人带你玩,你陪公子哥,他吃肉你喝汤,这得看运气,同时他看得上你,说明你能力也够强了,但你愿意不愿意弯下腰?),以当下的市场环境,一个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当资本的人力消耗品,而且成长空间很有限。

现如今男女都怕入错行,前些年和某省的物流业大佬去我们厂里参观,他就跟我说有的人眼光好,行业潜力大,事业越做越大,有的人眼光不好,行业下滑,事业就越做越小。

他就是从一辆货车做起,企业做到某省前三。

哥们,就是卖身,咱们也得卖个好价钱不是?算算时薪值不值。

同时,高成本(时间和金钱)的学习和高强度的工作,所导致的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长期的熬夜或通宵。

20岁的时候你觉得没什么,你25岁和30岁的时候,你身体会告诉你,你不行了。不仅仅是带来各种职业病,比如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而且这种生活方式,甚至还会有重大疾病和猝死的隐患。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对,肯定也有不足的,必然有主观的一面,你们看看就好。

编辑于 1 小时前・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4天前东南大学发布了《建筑学院2020届毕业生毕业去向报告》。我和东南大学2019年发布的《2019届毕业生院系就业质量报告——建筑学院》做了下比较,为大家复盘下国内顶部建筑学院学生(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的择业发展走向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未来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影响。


先放两年东大建院的基本数据比较:


2019届






2020届

共406人,男172,女234,男女比0.73:1。

本科生159人,硕士生228人,博士生19人。





▲2020届毕业生毕业去向


2020届建筑学院本科毕业生以三个主要去向为主:海外留学46人,占2020届本科毕业生总数的28.93%;国内读研55人(34.59%);自主择业58人(36.48%)

建筑学院硕士毕业生存在以下三个主要去向:海外留学19人,占2020届全体硕士毕业生总数的8.3%国内读博15人,占总数的6.58%自主择业194人,占总数的85.09%

建筑学院博士毕业生主要去向是自主择业。19名博士毕业生存在以下三个主要就业去向:高校17人,占2020届在自主择业毕业生总数的89.48%设计院1人自主创业1人各占5.26%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2年东南建筑学院本科和硕士阶段女生人数超过男生的趋势非常明显,这也符合我们近年来招聘中遇到的情况,无论是建筑、室内、景观、规划城市设计专业,女性设计师数量都比男性设计师数量高,所以用人单位别再抱怨为啥招不到男生或者我只看男生了,5-10年后也许你70-80%收到的简历都是女生,男生可能都跑去读计算机,金融这些投资回报率更高的专业了。


01

出国留学&国内深造

来看看东大学生本科和硕士阶段留学去了哪些地方:





从两图来看,美国依旧是2020届东大学子首选留学地,本科25人,硕士2人选择去了美国学府(吐槽下硕士横排分布单位0.5人是为啥?显得绿条长一点好看?)。英国紧随其后,本科9人,硕士5人。荷兰第三,本科6人,硕士3人。


比较有意思的是东大同学似乎没有去德国留学的传统,我问了2010年之前去德国留学读建筑硕士的朋友,说德国硕士一般要读2-4年,当时一起的同学同济为主,还有清华、华南理工,东南没见过。


对比下2019年东大本科升学数据:



可以看出学长学姐的留学道路给下一届同学的指导作用非常明显,2019年东南同学留学第一国家也是美国17人,英国5人,荷兰5人,2019和2020年两届去荷兰还都集中去了TUdelft。


国内读研2020届本科55人,43人继续读东南硕士,2019届本科国内读研约50人,也是43人继续读东南硕士,基本上7成以上东南建筑本科生读研的选择本校硕士。选择国内读硕士人数2019年占本科生比例约28%,2020年为34.6%。


2019届去国外留学的本科生约54人(171人*32%=54.72)(吐槽下2019年这个留学图里出国人数是31人,也就是约23人去的海外学校被忽略了),占总本科人数32%,2020届本科生选择去国外留学人数略微减少至46人(再吐槽下按照上面2020年本科生留学国家和学校数据图数人头是50人,但是官方给出的数据是46人,有4人不明原因没有记入统计,硕士的出国留学人数是和图吻合的19人),所以如果按照46人算,159个本科生,占28.9%,我按照50人来计算,占约31.4%。可以看出疫情对本科生选择是否出国留学有略微影响,但影响不大。


02

就业方向

建筑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自主择业共有58人,其中签订协议和合同就业为35人,就业去向主要为:设计院33人(56.90%);房地产公司1人(1.72%);家居行业公司1人(1.72%)。

本科毕业生自由职业和灵活就业19人,占2020届自主择业毕业生总数的18.75%


建筑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自主择业共有194人,其中协议就业190人,2人灵活就业,2人待就业。协议就业去向主要为:

·设计院165人,占2020届自主择业毕业生总数的85.05%

·房地产公司有13人,占总数的6.7%

·政府事业单位有12人,占总数的6.19%


建筑学院博士毕业生主要去向是自主择业。19名博士毕业生存在以下三个主要就业去向:高校17人,占2020届在自主择业毕业生总数的89.48%设计院1人,自主创业1人,各占5.26%




▲2020届东大建筑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去向




▲2020届东大建筑学院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去向




▲2020届东大建筑学院硕士毕业生地产与政府事业单位去向




▲2020届东大建筑学院博士毕业生高校及设计院去向




▲2019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去向


2020届本科生签了三方的35人,联创一枝独秀拿下5人,个人认为和联创本身管理层的东南大学背景有非常大的关系;之后我们几个老熟悉的名字,天华、AAI、柏涛、MAO、基准方中、方大设计也都成功招募到了东南学子加入,说明这些企业的项目以及薪酬水平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吸引力,本科生选择民营企业的人比较多,不太去大型国有设计院。硕士方面,华东院一骑绝尘,斩获28人,省规院紧随其后拿下17人左右,硕士生基本都选择去大型国有设计院,华东院、省规院、浙大院、同济院排名前4;硕士有13人加入地产公司,但图里只列了5家各招了1人,另外8个人又去向不明,加入政府事业单位的12人倒是都整整齐齐列出来了。2019届学生也是主要选择了大型国有设计院,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东大院,华东院和西南院


2020届本科有一位同学去了我乐家居股份,这家来头不小, 2006年成立2017年主板上市,主营定制家具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服务的提供。我乐家居2020年实现营收15.84亿元,同比增长18.93%;净利润2.2亿,同比增长42.56%。利润增长率秒杀红星美凯龙、索菲亚、金牌厨柜、志邦家居。但从我乐家居的高管薪酬上说,普遍不是非常高,这位去了的同学建议过几年还是跳槽去薪酬比较高的红星美凯龙、索菲亚为好,建筑师去家居行业算是降维打击,可以做家居产品线,也可以负责企业内部办公总部工厂等设计建造工作,这位同学也算是独具慧眼or独具关系,不走寻常路。


另外一位同学去了金科,整个2020届东南学生本科只有一个人去了甲方,2019年报告没有提及本科有人去甲方。所以我只能判断近两年的甲方招人时候并不太想招本科生。


这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记得2017年时候东大有一份10月份校园招聘日期表,其中房企招聘会密密麻麻地排了超过40场,旭辉集团更是发出参会送iPhone8与无人机邀请。当时分析人士指出:这表明房企抢人节奏加快,谁抢到优秀的人,谁的企业发展就更好、更有活力


现在看看,来得快,去得也快,哪有什么精准布局,天赋异禀,都是胆子大靠天吃饭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现在的本科毕业生似乎并不都是着急就业,2020届58名选择就业的毕业生里有19个人选择了自由职业及灵活就业,意味着他们并不着急找工作搬砖或者去留学,选择了先看看世界的道路,有此想法的同学占了总本科毕业生人数的近20%。也就是说1997,1998年出生的同学已经有20%的人不想着急工作了,想想00后的Z世代,这个比例也许在今后5年会逐渐升高


而在硕士阶段,正好相反,194名硕士毕业生190名签了三方,2个人灵活就业,2个人待业,只有1%的同学选择再看看世界,98%的硕士同学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模式


2016-2017年时候曾经有个说法,设计院已经不吃香了,现在学生都不愿意去设计院了,马上设计院画图的人就不够了。因为那时候是地产开发商2年黄金期,2018年之前,同济,东大硕士可以拿到轻松拿到7、8个offer;学校够好没实习经历也能拿到10个offer;双非和本科生进头部地产也并不困难,所以那时候大家毕业都想去也能够去地产开发商,起薪都是20W+。2018年之后开发商放缓拿地,校招招人逐年下降,校招不再是补充基层员工,而是招募高学历高潜力人才,标准逐年身高。


而设计院方面在2018年到达了继2015年大萧条后的最高点,一片前途大好,天华3400名员工苏州文体中心体育馆开年会,HZS年会中了车送沪牌,柏涛年会送南极极地考察等等。然后2019年,2020年到今天2021年,内卷成了新的代名词,昔日的兄弟成了现今的对手。唏嘘不已,但也不妨碍设计院继续保持非常稳定的招人数量,不会因为设计市场收缩而不去招聘应届生,民营设计院超过20万高薪录用建筑硕士毕业生的案例也年年有不少,毕竟没有后续的人才,连卷的资格都没有。这也是建筑设计市场和房地产开发市场最大的区别,印证了一句话:30年河东30年河西,做设计你只要会画图总是饿不死的,做开发可就不一定了


我们现在看看数据,2020届东大本科主流是继续读书,出国+国内读研占了63%多,第二选择才是工作,而本科找工作的人当中,去设计院的占了56.9%,近20%选择自由职业,意味着去设计院工作是主流。硕士阶段就更不用说了,165人,近85%的同学去了设计院,绝对的主流。


如果光东大一家的就业情况不能满足大家,我们可以再看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9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20年同济建筑学院报告没找到,估计还没写出来。




▲2019届同济建筑与规划学院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可以看出同济本科生去建筑业(设计院)有30%,房地产17.5%,硕士生去建筑业近31%,房地产15%。算上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规划设计、工程勘察类专业),进入设计院的本科生占70%,硕士占70%左右。


03

总结

分析了这么多,老朱认为建筑设计行业还是一个有活儿干有存量的行业,两所老四校的毕业学生,依旧大部分选择去从事设计工作。并且国有设计大院逐渐成了应届毕业生除了出国留学外的工作首选。自疫情之后由国有资金主导开发拉动经济的政策惠及了各大国有顶级设计院,各地大型超大型地标公建项目,基本上都需要各大院的技术力量实现,而这些项目正是吸引优秀毕业生加入大院的主要原因。


民营公司在对老四校硕士毕业生的吸引力上不如国有大院,也凸显了现在老四校学建筑设计的孩子大部分已经不是熬夜吃苦赚钱导向了,他们更加看重项目质量,设计水平以及工资和工作时间之间的性价比。这种价值观上的转变,会越来越明显,也会倒逼企业从产值型转变成设计产值兼顾型,如果企业的建成案例、设计水平、项目类型多元化没法继续提高,吸引优秀建筑学子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而近20%的2020届东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同济2019届有12%的本科生选择灵活就业,都说明了自由职业设计师、多样化的设计职业(平面、室内、原画、动漫、游戏设计)可能成为下一个10-20年的建筑设计师的择业选择

本人从事建筑设计行业十多年,稍有点体会,在这里聊几句。别的不说,单说中国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来源,几乎可以说是99%的人员来自各大高校的建筑、规划或园林景观专业,然后发现问题了吗?每年都会有数量不少的建筑师转行,几乎很少听说有人再回建筑设计这一行的,新鲜血液都是靠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来补充,形象点说,这是一条单行道。个人觉得,其原因很多:1,工作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性价比低,建筑设计行业工作量逐年增加,设计费不加反而减少的情况已是常态。2,转行的,换了工作之后,要么发现,挣得更多了,要么发现工作轻松了很多,都不愿意再回去。另外,多年的设计学习和打磨,造就了大部分建筑师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能力和一定水准的审美能力,转到别的行业可以快速入手,甚至游刃有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3,建筑设计从业门槛还有点高,美术,物理,历史,经济,计算机专业软件,材料,地理等都要有所涉猎,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想转到这一行比较难,也很少见(像安藤这种拳击手出身的大师,更是凤毛麟角)。基本上都是建筑设计的转行到别的行业,没听说几个从别的行业转到建筑设计的。4,本质上是中国地产行业在下行,作为地产链条中的一环,建筑设计也在下行中,挤出效应明显。

虽然行业不景气,但这么多年累积,体量在那,从业人员不少,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想离开这行。有人是因为兴趣而喜欢建筑设计,有人是冲着工资较高好养家糊口,有人是喜欢建筑建成后的那份成就感,有人是觉得这大抵还算是个体面的工作……如此种种,因人而异。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着能救一个是一个的心态,把我另一篇回答贴过来


关于建筑,我可能比较有发言权。我是同济建筑毕业,家里都是建筑师。

读书的时候建筑行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家人的收入已经开始下降。以前是挑项目,变成了找项目,后来变成了求项目。

说到底,是时代变了。疯狂基建的年代过去了,资本的流向从粗暴的钢筋水泥,走向了高科技(当然,这是愿望)。从大的角度说,如果一个国家要发展,还要依靠基建,那也就可以移民了。但是一个国家开始把资本赶到创新领域,说你们不要投那些低技术含量的东西,那是壮士断腕的勇气,是希望,是决心。但是也必然是有壮士断腕的阵痛,建筑行业上上下下,大家都必须要承担。从开发商,到建筑师没人能逃过。

我本科毕业后在美国转了专业,当时看到美国的建筑师entry-level收入不过4-5万刀,赶不上蓝领,在湾区这个收入能干嘛,一个月1500刀左右的房租一交,吃吃喝喝社社交,还能剩下啥?我们常说,美国的建筑行业,是中国建筑行业的明天。必然如此。我后来回国,有一些做建筑的机会,但因为不看好行业,觉得不值得我投入,拒绝了一些项目。还是得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值得的地方。

建筑行业的红利过去了,建筑师的工作价值不过是回归而已。

一个是远离资本,价值创造有限。换言之设计得有,但是设计成A、B,甲方根本不关心,人家的投资回报模型里根本没有建筑方案这个参数。

二是效率低下。机械性画图,机械性修改,太耗时了。几年前有过AI强排总图,一秒换方案,很多人抱怨要被抢饭碗了,但这恰恰才是行业发展的契机,让人去做非机械性、决策性工作,让机器去做生产,何乐而不为。同济早几年大一要求大家针管笔画图,没事儿手工做表现模型,这都是机械性、旧时代的遗腹子,所谓致敬传统不过掩饰了教务组面向新技术的胆怯,都魔怔了。这是不对的,只有在变革里才能找到新机会,才能赚钱。

三是求职考不考虑艺术追求。这世界上很多人会混淆问题,我要的工作,不仅能赚钱,还热爱,还有艺术追求,同时有社会地位。最后发现不知道怎么做决定。答案是一定要列出priority,这份工作必须要满足xxx,如果能满足xxx最好,如果不能满足xxx也无妨等等。如果收入是主要考虑,是底线,就和建筑拜拜吧,赶快换工作。比如要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否则永远瞻前顾后。如果你不在乎钱,在乎艺术追求,那你也可以很开心,但是前提是,艺术追求真的在你的“想要”里排第一,超过“钱”。

最后,读书的时候是很好玩的,我非常感谢我在同济建筑的时光。但是建筑本科也是很局限的,很多很重要的知识都没有学习到就走向了社会,比如理财、宏观经济学、项目管理、沟通协调等等,幸好我后来读研转行,在master school学了不少,自己又学不断学习。多看多学,抱着开放的心态。

这么年轻,不要硬钻一个领域,到处都能赚钱。都是这么聪明的人,干嘛非在建筑行业里?

但是最后你发现你真的离不开建筑,从心里要坚持,也能成功的话,我也为你开心!你做到了很多人(绝大部分人)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