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重庆闻海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023-749-6683

您的位置: 主页 > 重庆闻海建筑装饰资讯 > 行业动态
重庆闻海建筑装饰资讯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技术资讯
行业动态

而求世俗文化(明中叶→晚明时期)——《西游记》《桃花扇》    装饰雕刻的世俗化    苏式彩面:福禄寿虫鱼鸟兽    对宫廷文化的影响(乾隆下江南)

发布日期:2024-03-09 来源: 本站 阅读量(


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1.1六七千年前,我国进入氏族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 

1.1.1 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下层用柱 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 

1.1.2木骨泥墙★: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 壁立而不易倒塌) 

a.竖穴上覆盖草顶——穴居(竖穴——半穴居——地面建筑) 

b.黄土沟壑上开挖横穴而成——窑洞式住宅(山西,甘肃,宁夏) 

c.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的“地坑 式”窑洞遗址 

山西襄汾陶寺村 

 

1.2仰韶文化(黄河中上游,渭水)——原始社会晚期(母系氏族社会) 。

1.2.1生活方式: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1.2.2村落选址:选择河流两岸的台地

原因:地势高亢;水土肥美;有利于耕牧与交通;适宜于定居生活。

1.2.3早期建筑遗址 

a.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村落遗址 

b.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活动情况——以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子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c.陕西西安半坡村古建筑遗址——半穴居建筑遗址 

分为三个区域:南:居住区。北:墓葬区(壕沟隔开)。东:制陶 窑场 。

早期:半穴居下部挖土形成,上部空间构筑而成 。

中期:居住面上升到地面,围护结构:木骨泥墙——在木骨架上 扎结枝条后再涂泥。

晚期:分室建筑——大空间分隔组织 

 d.郑州大河村F1-4遗址(地面建筑)——木骨泥墙典型遗址 

木骨泥墙出现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建筑由地下到地上的关键。直立的墙体,倾斜的屋盖,奠定了后世建筑的基本形象。 

 e.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复合平面,最早白灰抹面 (室内,墙上)

 

1.3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公元前3300)(木构干阑(巢居))(繁荣的母系氏族)——浙江余姚 

1.3.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的房屋实例(最早的木构遗址,最典型的干阑式建筑) 

1.3.2据推测这些榫卯是用石器加工的,说明当时长江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城。

 

1.4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 (木骨泥墙(穴居))——原始社会晚期(父系氏族社会) 

1.4.1龙山文化的特点 

a.分内外二室,中有隔墙(“吕”字形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屋遗址)

西安客省庄房屋遗址:“吕”字平面,前堂后室

b.功能分化 

c.土坯砖出现

d.财产已私有 

e.一夫一妻制家庭 

f.住宅面积较小 

g.石灰面的广泛使用(防潮)。白灰抹面在仰韶出现。在龙山广泛使用

h.例:河南安阳后岗龙山文化遗址,西安客省庄房屋遗址,山西襄 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

 

1.5建筑群体化  红山文化(公元前4500公 元前3000) 
1.5.1原始农业,定居生活,有一定的畜牧和渔猎,祭祀建筑建筑群的概念
1.5.2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a.建筑已有了群的概念
  b.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
  c.室内墙面装饰
1.5.3内蒙古包头市大青山地区祭坛(方坛)   莎木佳祭坛遗址、阿善祭坛遗址
1.5.4辽宁喀左县东山嘴(圆坛)

1.5.5神庙和祭坛这两种祭祀建筑的出现,表明: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表示对神的衹敬之心,开始创造出了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出现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1.5.6从此,建筑不再仅仅是物质生活手段,同时也称为社会思想观念的一种表征方式和物化形态。

 

总结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建筑代表, 最早采用样卯技术的实例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时期)——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方式
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木骨 泥墙的典型
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出现白灰抹面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址——“吕”字形平面,前堂后室
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最早的神庙遗址

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最古老的居住装饰

 


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1. 社会背景
夏,商,周,春秋:有人殉,出现青铜,铁器,最早的甲骨文字。

2.夏(B.C.2070年——B.C.16世纪)
2.1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有人认为是夏末都城(斟鄩),其中一号宫殿规模最大,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的面貌
  夯土台80cm,区别高低,上,下层的方式
  封闭庭院(廊院)
  有永定柱遗迹一 殿堂的每根檐柱前两侧留有较小的柱洞,推测是廊下支承木地板的永定柱遗迹,也有人认为是承托屋檐的擎檐柱
  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制陶,铜,葬无殉,随葬品多,有铜制嵌玉礼器;无文字。
  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说明 :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3.商(前1600- 前1046)

3.1奴隶制发展时期,有家奴,手工奴,没有农奴,用奴隶殉葬;始有文字;使用青铜工艺相当纯熟,青铜器有:斧,刀,锯,凿,钻,铲等。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使建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3.2 早商遗址
  3.2.1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尸沟乡宫殿遗址:商灭夏后的都城亳(规模比郑州商城小)
    a.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宫城位于内城南北轴线上,外城为后扩建(三重城)
    b.宫城北部有池苑,南部为宫殿。
    c.宫城的宫殿遗址上下叠压3层,主殿——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3.2.2郑州商城
a.仲丁时的嗷都:大面积夯土台一 宫殿,宗庙遗址;作坊;奴隶居住的半穴居窝棚
b.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
c.城内:宫殿,宗庙
d.城外:作坊,住宅

3.2.3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规模比郑州商城小得多):最早的前朝后寝

3.3中商遗址——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

占地面积约500多平米,共12座房子,其中一座是半穴居,其余皆地面建筑。房子大小不一,有单间的,有二间三间相连的。二号房子,七号房子。
3.4晚商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河南安阳小屯村)
  3.4.1商第二十代王盘庚时迁都到殷,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这是晚商十二王活动的地方;也是商奴隶制的极盛与衰落之地
  3.4.2遗址面积约24平方千米,仅靠洹水曲折处,有分区,却不严格

a.宫殿区:东面,北面为洹水。内部又可分三区;
b.北区:可能是住处
c.中区:应是宗庙部分
d.南区:这里是商王的祭祀地区
e.对称布置的宫殿,于商末已初成形状
f.墓葬:武官村陵墓,“妇好”墓

3.4.3按时间顺序:亳——郑州商城——湖北黄陂盘龙城——殷墟

3.4.4横架梁柱式明确纵线概念


 

4.西周
4.1城市
  4.1.1按规模等级定:
    a.西周的“国”,即“城”; “匠人营国”,就是当时的城市规划原理。周朝建立之后,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在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其中天子和诸侯可以建“国”;因此,出现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治的城市。

《考工记》 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内;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b.城市规模上,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但随着奴隶制的崩溃,这种建城制度也被打破.
    c.例:西周都城丰京,镐京,洛阳东周王城

4.2建筑
4.2.1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我国已知最早, 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最早使用瓦的建筑)
a.“合院”形式
b.二进院落
c.中轴线: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后室用廊子联结)
d.家族居住
e.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f.男尊女卑,男左(东)女右(西)
g.已使用瓦
h.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
i.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制瓦技术是从陶器制作发展而来的,可能只用于屋脊天沟和屋檐。
 j.出现三合土(白灰+砂+黄泥)抹面

4.2.2湖北蕲春干阑式木架建筑

反映了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

4.2.3陕西扶风召陈遗址(西周晚期) :瓦的数量(屋顶已全部用瓦),质量提高,出土了铺地方砖

4.3建筑技术

4.3.1的发明并应用(西周) (最早):是西周在建 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西周早期较少,西周中晚期瓦的数量增多,质量提高,出现半瓦当,地铺方砖,东周时大量应用
  4.3.2夯土墙或土坯墙用三合土抹面(白灰+砂+黄泥)——凤雏村遗址中,最早
  4.3.3陶水管的使用,解决地面排水问题(最早)



小结

建筑类型:宫殿,宗庙,住宅,城市

建筑结构:土木混合结构体系——横架柱梁式、纵架式、干阑式

建筑技术:瓦,陶水管,斗拱,三合土
空间观念:等级,中央与四方
空间组织方式:庭院,中轴线,夯土台基,方位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特征?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采用榫卯结构
▼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出现在何处?
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蒙古大青山原始社会祭坛
▼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

木骨泥墙干阑式
▼中国的院落空间何时形成?
商 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
▼中国最早的瓦/砖屋面何时形成?

西周/春秋时期
▼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哪些进展?
地面建筑的发展,并出现两种基本的结构形式;

城市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建筑开始出现“群”的概念和“院"的空间形式;

技术上出现瓦,抹面

▼重要实例(总结)
夏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

商 郑州商城——不同阶级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
商 偃师商城三重城——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商 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遗址——最重要的晚商遗址
周 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
周 湖北蕲春干阑式建筑——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居住建筑类型


 

5.春秋

5.1背景:使用铁器和耕牛,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5.2著名木匠公输般(鲁班)就是在春秋时期涌现的匠师。

5.3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板瓦,筒瓦以及一部分半瓦当和全瓦当)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的高台宫室) (或称台榭) 的出现
5.4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了用砖的历史(凤翔秦雍城遗址中,出土了36x14x6cm的砖以及质地坚硬,表面有花纹的空心砖(两者均属青灰色砖) )
5.5诸侯日益追求宫室华丽,建筑装饰与色彩也更为发展
《论语》“山节藻棁"★(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
《左传》鲁庄公"丹楹★”(红柱),“刻桷食"(刻椽)

5.6秦国都城雍城(近陕西凤翔县南郊)

雍城平面不规则方形,每边约长3200m.

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作防卫(城堑有水称为池,无水称为隍),可以说是秦陵的一种特色(类似的陵园区在陕西临潼骊山西麓,那是秦都东迁后战国时期诸秦王的陵墓,通常称为秦东陵,秦始皇的陵墓则在骊山北麓)

5.7宗庙

围合在墙中,有前堂后室,中庭(牺牲坑)
例:春秋时期秦国宗庙遗址(陕西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遗址)
5.8春秋时期城市建设高潮
城与市:政治中心与经济职能结合
城与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5.9高与大的追求
高台建筑:春秋,战国,秦
汉高台:多层木构柱梁式塔楼
大型工程:秦咸阳阿房宫长城梁堰
5.10春秋李冰父子修都江堰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 公元前475年——公元后589年)
1.战国(前475-前211)
1.1背景
 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建设繁荣
 高台宫室仍然盛行
 建筑技术:铁质工具的发展,筒瓦,板瓦在宫殿建筑中广泛使用。制砖技术更高。
 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地下所筑墓室中

1.2城市建设的高潮(城市建设的思想来源:齐国官书《考工记》)

1.2.1城市布局两种形式
a.宫城在大城之外一侧:
 齐临淄(大城西南角有小城,夯土台高达14m)
 燕大都(东西两城,东部为宫城)
 赵邯郸(宫城在大城西南角)
 韩故都
b.宫城在大城之内:
 阖闾大城、鲁国曲阜

1.3宫殿:高台建筑(有小室围合的高台上建造建筑)

例:陕西咸阳秦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大块空心砖) (嘹望守卫, 彰显地位)

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跌二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是在木架结构不发达的条件 下建造大体建筑的一种解决办法
1.4竞筑长城:长城起源于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攻战自卫
1.5战国创造大块空心砖
1.6随着铁工具的使用,到战国时,建筑物散水,柱础以及路面已开始用加工平整的石板。
1.7砖的出现  主要用于地下


 

2.秦
2.1阿房宫(尚未完成发掘,未发现台上有地面建筑遗存,故疑历史上所渲染的阿房宫可能是一座未完成的宫殿)
2.2长城
  秦统一全国后,西起临洮,东至辽宁遂城,扩建长城,3000余公里防御线,至今仍有一部分遗址。现在所留砖筑长城系明代遗物。
2.3陕西临潼秦始皇陵
  气势宏大
  平面伸展的空间意识:与木构发展分不开,不可能向高度发展
  采用轴线建筑是意识的象征

秦始皇陵平面图:(右)

2.4秦都咸阳——独创性布局

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

在渭水南北范围广阔地建造了许多离宫,东至黄河,西至汧qian1水,南至南山,北至九峻zong1

“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三铺旧事》,反映了秦始皇穷奢极欲的情况。


 

3.汉
3.1城市
  3.1.1汉长安
面积:约为公元4世纪罗马城的2.5倍
组成:城墙,城内,道路,武器库,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东市,西市,西郊和建章宫和南郊的13座礼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社稷坛等)
3.2建筑
  3.2.1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
  突出表现就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3.2.2秦早亡,西汉是封建社会上升阶段,建筑很多,但多为木造,年久无存,但可从汉代遗存的画像砖以及明器,汉墓,汉阙中,看到其形象及做法。
    a.木构建筑三大结构体系: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已经成熟
    b.甘肃武威和江苏句容出土的东汉陶屋上,可看到高达五层的建筑形象,三四层楼的陶屋明器,则在各地汉墓中有更多的发现,可证多层木架建筑已经普遍,木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进步。但在西汉末年,长安南郊的明堂辟雍和宗庙遗址仍治用春秋战国时的高台建筑方法,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包夯土台,形成大体量。这也许反映了当时还没有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
    c.从流行的高台建筑转而建造高阙,高楼阁,说明多层木架建筑已经普逼,木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进步。
    d.在东汉的画像砖,明器和石阙上可见,斗拱在汉代已普遍使用,但形式很不统一。
    e.屋顶的基本形式出现(第五立面)
    除硬山之外都有:庑殿, 歇山,悬山,囤顶,平顶。当时悬山顶和庑殿顶最为普遍。

3.2.3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很大发展
a.制砖技术,拱券技术

①战国时创造的大块空心砖大量出现,西汉创造楔形砖和有样的砖(陕西兴平发现这种砖砌的下水道),条砖,企口砖
    条砖,楔形砖:用于墓室(河南洛阳等地)
    企口砖:加强拱的整体性
    ②拱券技术(主要用于墓室):砖石拱已从叠涩发展为半圆形拱、并列拱、筒拱、穹拱
    西汉,筒拱顶:纵联砌法并列砌法两种 到东汉,纵联拱(主流),砖穹窿顶(砌筑在长方形和方形墓室上)

b.石建筑在西汉——尤其 是东汉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①石墓:
崖墓(岩墓)——盛行于四川,多开于东汉: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

石材砌筑梁板式墓,拱券式墓:山东沂南石墓(东汉末年至 三国间,梁板式墓,梁,柱,板构成)

明堂辟雍:明堂其用途是皇帝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可说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汉明堂辟雍:是早期的大型建筑遗存,即在明堂外环水一周,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圆形像辟,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②地面石建筑——汉代石刻的代表(贵族,官僚的墓阙,墓祠,墓表以及石兽,石碑等)

石阙的作用(主要为3种)
用于墓前
用于祠庙

作为旌表之用而建于里内之前。四川梓潼李业阙,因东汉“光武下诏,表其闾”而建造。

1.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石阙,石辟邪(汉时仿木建筑多为两间式造型,中轴线落于柱缝,少有明间的做法)
    2.北京西郊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

3.山东肥城孝堂山郭巨墓祠
黄肠题凑:黄肠题凑墓是木椁墓中的特殊形式,它要比普通的木椁墓规格高,墓主是诸侯王或诸侯王级的高级贵族。题凑即指以黄芯的短柏木枋顶端向内垒成墓壁,四壁的柏木枋皆与最近的棺壁垂直,题凑之内另有木椁。题凑墓不见于长江以南地区。

3.3 园林
早期园林“行猎”
汉时受神仙术的影响,挖大片水池,建岛——蓬莱,方丈,瀛洲

3.4长城
玉门关汉长城用沙,砾石,洪柳,芦苇层层压叠,残高5-6m,赤峰附近土少,用石块砌成。
3.5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座佛教建筑
3.6陵墓
西安附近十一处西汉陵墓地上部分形制大体上与秦始皇陵相似,为方形截锥体土阜,陵区仿宫殿的形式,四面设陵墙,陵门,陵旁有寝殿,便殿等设施。


 

4.三国,两晋,南北朝
4.1背景
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
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塔出现了

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为更成熟,圆淳
4.2城市
因为动乱,帝王多如牛毛,都城,宫殿也很多,其中较大和使用较多的是:邺城,洛阳和建康(今南京)

4.3建筑
4.3.1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
a.佛寺(两种布局)
①前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以塔为中心,以佛殿为辅,置于塔后;洛阳永宁寺(北魏)

②后期:“舍宅为寺”“舍宅为观”——贵族 官僚的宅邸改建而成,前堂为大殿,后堂为讲堂;“佛寺中国化”;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b.佛塔(是为埋舍利,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传到中国后,把它缩小成塔刹,和中国东汉已有的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木塔。)
  ①印度含利塔与中国楼阁式建筑相结合,翠堵坡缩小为塔刹,(印度佛舍利塔构成是:台基,复钵,相轮__十三天) 形成”中国式塔“:首先出现的是木塔,南北朝木塔风行,但只留下了砖石塔,木塔造型在石窟中常见,多为方形。
  ②佛塔的类型(三种) :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塔(区别判断:是否可以登临游眺)
  ③楼阁式塔——永宁寺塔:木塔,方形,九层(北魏最大佛寺永宁寺,北魏最宏伟的一座木塔永宁寺塔),大雁塔和应县木塔都是楼阁式塔
    密檐式塔——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 (北魏):中国现存最早的佛塔,小雁塔也是密檐式塔(仅作礼拜对象而不供登临游眺,其来源与印度3世纪时出现的高塔形佛殿,即后来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所记的“精舍”有关)。

c.石窟寺

①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窟洞型佛寺,是这一时期佛教建筑的重要类型

最早的石窟是新疆克孜尔石窟(A.D.3世纪),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A.D.366年秦苻坚建元二年)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内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江苏南京栖霞山千佛岩(南朝齐,梁时)等

②以建筑功能布局分类:

塔院型:以塔为窟的中心(印度称支提窟,将窟中支撑窟顶的中心柱刻成佛塔的形象)一大同云冈石窟较多
  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较普遍
  僧院型: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小窟供僧打坐数量最小
  禅窟:石窟的壁画,雕刻,前廊和窟檐等方面所表现的建筑形象,是我们研究南北朝时期建筑的重要资料

4.4山水园林

4.4.1中国园林发展理想时期: "以自然山水为本"的园林思想起源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更为兴盛。
  4.4.2山水园林发展的原因:

贵族豪内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
    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从而促进了自然式山水园林兴盛。
  4.4.3北魏末,宅后园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亭阁;叠石造山技术也极高,重岩复岭,石路崎岖,深溪洞壑,有若自然
4.5住宅
庑殿顶,人字棋,鸱尾;席地而坐,架空地板,直棂窗,竹幕。围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可能墙内有廊。

4.6家具的出现(垂足而坐出现,宋代以后真正开始全面)

南北朝以前:席地而坐,低矮家具

建筑物的内部也随之增高
4.7陵墓:相对于前期皇帝之厚葬-->薄葬,享受现实。
4.8石刻(石辟邪石麒麟石墓表,石窟中的雕刻艺术,北齐石柱,是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珍品)
南朝陵墓的石辟邪,石麒麟,石墓表的艺术水平比汉代有进一步提高(辟邪简洁威猛,概括力强,墓表比例精当,造型凝练优美,细部处理贴切)
南京梁萧景墓表、河北定兴北齐石柱【画图】


 

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南宋 581年——1279年)

1.隋(隋唐,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1.1建筑
  1.1.1兴建都城一 大兴城(隋文帝时建)和东都洛阳(隋炀帝时建),这两座城都被唐朝所继承,进一步发展为东,西二京城,也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大兴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1.1.2大规模的宫殿苑囿,并开通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

1.1.3大跨度建筑:赵州桥
a.河北赵县安济桥,隋,李春,跨度37m
b.世界上第一座敞肩拱桥(空腹桥)
c.60弧拱,比圆拱更稳定
d.采用了巴比伦式的单列砌券法
e.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
f.敞肩券的作用:①较少自重;②减轻洪水流量的压力

1.1.4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我国最早的四边形塔



2.唐(建筑技术和艺术有巨大发展和提高)

2.1城市
2.1.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a.唐长安
①长安城面积84.1平方公里,里坊制,"万国和“的新秩序
②唐长安城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

③唐长安影响了渤海国东京城,影响了日本平城京(今奈良)仅长安城的四分之一和平安京(今京都市)
  ④唐长安的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
  b.东都洛阳

2.2建筑
2.2.1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a.战国:陵墓常采用3座,5座建筑横向排列的方式;

b.汉代的宗庙,明堂,辟雍,宫殿,陵墓,丞相府一-类最隆重的建筑物,大都采用四面设内阙,用纵横轴线对称的方法。但长安南郊13座礼制建筑仅作简单的排列,各组建筑之间缺乏有机的组合。
  c.隋唐: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
  d.宫殿,陵墓等建筑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e.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是明清给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

f.例子
①大明宫的布局
从丹凤门到蓬莱山轴线长约1600余米
从丹凤门到紫辰殿也约1200余米,长度略大于从北京天安内到保和殿的距离

含元殿利用突起的高地(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的空间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的气氛。
  ②乾陵的布局
  不用秦汉堆土为陵的方法
  利用地形,以梁山为坟墓,以墓前双峰为阙,再以二者之间依势而上坡起的地段为神道,神道两侧列内阙及石柱,石兽,石人等,用以承托主体建筑,花费少而收效大。

2.2.2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用材制度)
a.东汉至南北朝已解决了高层木建筑(如九层塔)的技术;
b.隋唐,大体量建筑已不像汉代以前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
c.明宫麟德殿5000m,面宽11间,进深17间,含元殿柱距达10m

d.唐朝已有了用材制度:木架结构特别是斗拱,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标准化,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便于控制木材用料,掌握工程质量,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2.2.3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a.用材制度的出现,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提高了施工速度,便于控制木材用料,掌握工程质量,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b.出现了专内从事建筑设计,施工的阶层: "都料“(拥有绘制图样的能力),这一名称一直到元朝仍在治用(《梓人传》柳宗元)
  2.2.4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a.木楼阁式塔为主要类型,但易燃不耐久,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唐塔全是砖石塔
    b.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构筑者增多,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c.砖石结构发展,砖石工精细化,砖塔外形朝仿木建筑方向发展
西安兴教寺玄奘塔,香积寺塔,登封净藏禅师塔,部分地仿照木建筑的柱,枋,简单的斗拱,檐部,内窗等,反映对传统建筑式样的继承和对砖石材料的加工渐趋精致成熟

2.2.5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a.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中想象出。

b.建筑艺术加工与结构统一,技术,构造,形式上达到和谐的状态;没有纯装饰性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南禅寺及佛光寺,构件受力作用明确,并有艺术性。

华拱实为悬臂梁,昂为挑出的斜梁 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
    c.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内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d.唐时琉璃瓦比北魏时增多了,长安宫殿出土的琉璃瓦以绿色居多,黄,蓝次之

e.隋唐东都洛阳和隋唐榆林城遗址出现了不少琉璃瓦篇,但比厌瓦(素白瓦),黑瓦(青棍hun4瓦) 少,可能多用于屋脊及檐口部分(清式剪边做法)
青提hun4瓦:灰瓦外表有一层很薄的黑色皮层的瓦,烧窑时掺有油料

2.2.6唐代砖石建筑——佛塔
a.楼阁式(楼阁式砖塔由楼阁式木塔演变而来,可供登临远眺,又较耐久)
 西安大雁塔(明代重修,增筑外层砖壁)
b.密檐式(多方形,外轮廓柔和,砖檐多用叠涩法砌成)西安小雁塔,河南登封法王寺塔
c.单层式(作为僧人的墓塔,规模小,数量多)
 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惠大师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4.宋 (契丹族(辽) 与北宋对峙,女真族(金) 攻灭辽和北宋,与南宋对峙,蒙古消灭金和南宋建立元朝) (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4.1城市
  4.1.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a.唐时商业受到城市制度,坊墙的限制不得发展
    b.五代时已有打破坊墙,沿街设店的商业现象
    c.宋朝则完全取消了里坊制,形成街巷制,沿街设店,以街为市,街道变窄,所有街道均是向外的。这是一次城市革命,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商店,桥梁都有了新的发展。(内向→外向)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都城汴梁 (开封)

4.2建筑
4.2.1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a.李诫《营造法式》北宋 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总结并规范了古典模数,材制。使得古典模数的使用,延续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中,利于建筑技术的发展。颁布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
  b.喻皓(五代末,北宋初) 《木经》 成书于北宋初,江南一带,成书于《营造法式》之前,但原书已佚,仅在沈括《梦溪笔谈》中看到一些梗概。
  c.木构建筑采用了古典模数制,官方以材为主,材分八等",材高宽比=3: 2
  d.这种方法在唐代实物中可能已实际运用,但用文字确定下来作为政府的规定予以颁布则是首次。

4.2.2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处主体建筑
a.例子:河北正定隆兴寺,石刻汾阴后土祠图

b.屋顶的组合多变,形成丰富的轮廓线,要求在设计与施工上有很高的水平
宋画滕王阁和黄鹤楼图

c.注重轴线变化和空间的纵深方向变化总平面的空间更加丰富,更趋复杂
河北正定隆兴寺,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

4.2.3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a.原因:
手工技术的提高和统治阶级追求豪华绚丽;
由唐代的豪迈至宋代的婉约;
由唐代的红,白,灰色演变得细致,规整,绚烂,柔美。

4.2.4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砖石建筑仍以佛塔为主,其次是桥梁,这些砖石建筑

反映了当时砖石加工与施工技术所达到的水平)
a.佛塔
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我国最高的砖石塔,84m)
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二塔(用石料仿木,精细,我国规模最大石塔,40m)
河南开封祐国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琉璃塔,褐色琉璃面砖作外皮)
福建泉州仁寿塔(石构)
福建泉州万安桥(石构) 540m
琉璃:砖未进窑之前涂釉再烧之(大量使用在明代) ,琉璃瓦最早出现在西周

宋塔的特点
木塔已经较少采用,绝大多数是砖石塔
发展八角形平面(少数用方形,六角形)的可供登临远眺的阁楼式塔;
塔身多作筒体结构
墙面及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采用木构屋檐

四川地区则多方形密檐塔

b.桥(数量多,有拱式桥,梁式桥)
北宋福建泉州万安桥(石构),长达540米,石梁11m长,抛大石于江底做桥墩基础。
c.经幢:河北赵县经幢  精细

4.3园林兴盛
堆山叠石(在城市环境中人为建造山水)

北宋、南宋时,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皇帝重视艺术,欣赏艺术,统治集团对人们横征暴敛,生活奢靡,建造了大量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
  皇帝重视艺术,欣赏艺术
  唐时已有不少园林,宋时续有增添,数量更多
  西京洛阳是贵族官僚退休养老之地
  北宋末年宋徽宗在宫城东北营建奢华的苑囿“艮岳”,备“花石纲",南宋,在临安,湖州,平江等地建造了大量园林别墅。


 

5.辽,金,西夏——辽金建筑的汉化程度很高
5.1辽(仿唐制,空间分布关系,体量大)
  5.1.1建筑:不论大木,装修,彩画以至佛像都保留了唐代建筑的手法。
例:天津蓟县独乐寺(木构)
  5.1.2墓室: (特色)除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还常用圆形平面可能和游牧民族居住的“穹庐”毡包有关。
  5.1.3佛塔:多采用砖砌密檐塔,楼阁式塔较少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木构塔)——我国现存唯一木塔,世界上最早的木塔
  北京天宁寺塔(砖木混合结构)、山西灵邱县觉山寺塔(砖木混合结构)、河北易县泰宁寺塔

5.2金(女真)
5.2.1吸收宋,辽建筑文化,逐渐汉化,且更奢华,色彩与装饰更富丽,雕工精细

山西朔县崇福寺(内窗技巧) 弥陀殿、山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山西大同善化寺、山西应县净土寺“空中楼阁”
  5.2.2城市:建造京城(中都,在今北京市)
  5.2.3宫殿
  范成大《揽辔录》"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
  一些殿宇用绿琉璃瓦结盖,华表和栏杆用汉白玉制作,雕镂精丽,是明清宫殿建筑色彩的前驱。
  5.2.4墓室:砖雕花饰细密工巧,已走向繁琐堆砌了。

5.3 西夏:建筑受宋和吐蕃影响,佛教盛行,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


 

6.南宋
6.1园林:创造了与环境结合的因地制宜的造园手法。 (苏杭)
6.2平江图:平江(南宋苏州)军事上的重要性,水系发达,最早的城市图


 

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9- 1911年) (建筑发展迟缓)
1.元(起了明显的阻碍作用,建筑发展也处于凋敝状态,直到忽必烈鼓励农桑,社会生产力才逐渐恢复,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尤其喇嘛教(藏传佛教),此后藏传佛塔成了我国佛塔的重要类型)
1.1城市
元大都有创新——在城市中人工建设水面能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①景观需要;②为了牧马。

1.2建筑
1.2.1木架建筑技术问题:继承宋,金传统,但在规模与质量上都逊于两宋,尤其是北方:
a.一般寺庙建筑加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天然弯木作梁架构件,不规则

b.减柱法:在祠庙殿宇中大胆抽去若干柱子,山西洪洞广胜下寺正殿

——说明了减柱法是失败的(减柱法虽然由于没有科学依据而失败,但也是一种革新的尝试)
  广胜下寺正殿是元朝重要佛教建筑遗迹,正殿柱列布置采用减柱法,去了6根柱子。失败原因:有四榀梁架搁置在内额上,但因内额跨度大,后来不得不于内额下补加柱子作为支撑
  檐口屋面由斜梁挑出承托,斜梁后尾压在殿中的内额上,上面再搁梁架,斜梁是用弯曲的木料做成的。
减柱造:减少部分内柱。山西五台山佛光寺金代所建文殊
移柱造:将若干内柱移位。山西大同华严上寺金代的大雄宝殿

c.不用梭柱、月梁,而用直柱、直梁

d.使用草栿做法或弯料做梁架也不加天花等等

e.都反应了社会经济凋零和木材短缺而不得不采用了种种节约措施

1.2.2斗拱结构作用减退、 简单化—— 大胆,具有创意而又草率
加强柱梁关系:元代斗拱的装饰性加强,为明清做了铺垫

简化措施:节省木材,木构架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加强了梁,檩与柱子之间直接的联系)
  1.2.3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对宗教的宽容——有寺庙, 塔,石窟,并引进喇嘛塔
    a.佛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得以提倡,出现了喇嘛教学院
     北京妙应寺白塔——单层塔, 喇嘛塔,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
    b.道教:山西永济县永乐宫(因原址建水库,后迁至芮城县),现存中轴线上一组建筑全为元代遗物,正殿三清殿大木做法规整,较多保留宋代建筑传统。三座殿内都有壁画,元代壁画典型


 

2.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建筑也有了进步)
2.1建筑
  2.1.1砖已普逼用于民居砌墙(明代砖的质量和加工技术都有提高,砖细和砖雕加工已很娴熟)
    a.元代以前,虽有砖塔,砖墓,水道砖拱等,但木架建筑均以土墙为主,砖仅用于铺地,砌筑台基与墙基等处。
    b.砖普遍用于民间建筑(墙面,地面,大量应用空斗墙,节省砖用量,推动砖普及)
    c.硬山建筑应用(砖的普及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以山墙承重)
    d.“砖细”和砖雕加工娴熟

e.明长城:用砖包砌筑
f.出现无梁殿、全 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多用作防火建筑
 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明中叶(洪武),建造年代最早,拱跨最大11.25m
 北京故宫皇史宬 (档案馆)
 佛寺的藏经楼、山西太原永祚寺内、苏州开元寺内
g.砖砌墙→呈现出檐减小→斗棋作用减小→斗拱结构作用减小→要求豪华、 富丽的外观→斗拱繁密(纯装饰)

2.1.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应用更为广泛(琉璃的广泛应用,最初在西周,使用于屋面最早见于南北朝)
    琉璃质地细密坚硬,强度较高,不易吸水;预制拼装技术,色彩,质量与品种等方面提高。(早期琉璃瓦用粘土制坯)
    南京报恩寺塔(明80m, 9层楼阁式砖塔,外表全用琉璃砖镶面,使用了很多颜色,全部制成表面有浮雕的带榫卯的预制构件,镶砌于塔的外表,组成五彩缤纷的各种图案和仿木建筑的构件)
    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琉璃砖贴面,但规模小得多
    山西大同九龙壁(王府住宅前照壁)
    表明了明代琉璃工艺水平的提高,不但坯体质量高,而且预制拼装技术,色彩质量与品种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2.1.3建筑形象严整,平直
唐宋建筑侧脚,升起明显;基座低;斗拱大;
明清建筑无侧脚;基座高;斗拱小
2.1.4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
整体化,规整化加强木构建造规整, 平面上继承唐宋,构造上受元影响,规整的基础上形成构架的整体化。
  a.斗拱结构作用减小,柱头斗拱不起结构作用,昂为纯装饰构件;
  b.梁柱结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c.柱网规则严谨,柱子不再采用“升起”做法,取消侧脚
  d.梭柱,月梁被直柱,直梁所代替

e.明代官式建筑形成一种与宋代不同的特色,形象较为严谨稳重,但不及唐宋的舒展开朗

2.1.5民间建筑:南方明代建筑做法仍有宋风,保留了很多《法式》做法。
2.1.6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南京明孝陵,北京十三陵——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

明清北京故宫——严格对称布置,层层内阙殿宇和庭院空间相联结组成的庞大建筑群,把封建“君权”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天坛

2.1.7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明 计成《园冶》:关于选址,建造等的描述
园林风格趋于建筑物增多, 用石增多,假山追求奇峰阴洞
2.1.8官式建筑的装饰,彩画,装修日趋定型化

明中叶之后的资本主义萌芽,郑和下西洋,传教士多;人对崇高审美的降低,而求世俗文化(明中叶→晚明时期)——《西游记》《桃花扇》
    装饰雕刻的世俗化
    苏式彩面:福禄寿虫鱼鸟兽
    对宫廷文化的影响(乾隆下江南)

2.2 重要著作

木工行业术书《鲁班营造正式》(明中叶),流行于江浙一带

明 计成《园冶》:关于选址,建造等的描述(三份匠,七分主人)


 

3.清
3.1背景
第二次异族统治中国,(第一 次元代,蒙古族),满族
3.2建筑
  3.2.1版图大,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3.2.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西藏布达拉宫
  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承德避暑 山庄东侧与北面山坡上建造了12座喇嘛庙,有的仿西藏布达拉宫,有的仿西藏扎什伦布寺。

3.2.3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a.雍正12年颁布《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控制规模,等级
  27种单体建筑大木作法
  有斗拱的大式建筑-律以斗口为标准确定其大木构件的尺寸

b.出现一个阶层:设计,施工,预算——“算房”或“样式房”, 工程开始前挑选“样子臣算手”分别进入上述两单位。
    第一人,雷发达,后人称“样式雷” (世袭阶层)开始以模型设计,预算——“烫样”
    c.建筑上: 装饰;色彩上发展,但已到非变不可之时候
    d.特点:大屋顶,色彩,斗棋,装饰

3.2.4建筑技艺仍有创新
a水湿压弯法:可使木料弯成弧形檩枋,供小型圆顶建筑使用
b.对接包镶法:用较小较短的木料制成长的木料,供楼图作通柱之用(宋代明代开始使用,不如清代普遍)
c.引进玻璃——门窗格子样式发生变化, 繁密→疏朗明亮

3.3 园林

3.3.1 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皇家园林

3.3.2 三山五园:万寿山、香山、玉泉山;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