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重庆闻海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023-749-6683

您的位置: 主页 > 重庆闻海建筑装饰资讯 > 行业动态
重庆闻海建筑装饰资讯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技术资讯
行业动态

形成一定的创造性意识、安全意识、理性意识等

发布日期:2024-02-24 来源: 本站 阅读量(

建筑业知识篇1

【关键词】知识产权;建筑业

知识产权制度源于欧美国家,并在近现代高速发展,逐渐成为促进科技发展,保护相关权利人的法律体系。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为与世界接轨,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相继颁布实施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植物新品权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等系列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中国的民法、刑法等法律也都对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一套完整的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知识产权制度在中国已经发展了30年左右,现在国内普遍存在着一个共识: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鼓励创新。其实,这也是不准确的。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真的是为了鼓励创新吗?不是。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是为了占领市场、垄断市场,更有利于权利人参与经济竞争。因此,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特征不是鼓励创新,而是激励竞争,甚至是保护垄断。全球最大的两家飞机制造公司空客和波音2004年之前在中国没有申请几项专利,但2005年中国宣布要自主研制大飞机,为了竞争空客和波音就大量地在中国申请专利。但恰恰因为知识产权制度具有激励竞争、保护垄断的本质特征,才在客观上起到了强烈的鼓励创新的作用,但我们绝不能因为知识产权制度具有强烈的鼓励创新的作用就误认为鼓励创新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特征。中国 VCD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专利战是导致整个产业不能在世界上站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目前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产值低效益特征明显,整体科技水平不高。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增长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建筑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到2005年间,国内建筑类专利技术授权13000余项,被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土木建筑类论文约为3000余篇,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但仅占同期国内全部专利申请的1/30,与建筑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做出的贡献和地位严重不符。透过这些数字,可看出目前建筑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明显滞后,与行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建筑业的知识产权基本可以分为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以及商业秘密等。

1.专利权

专利权可再细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申请时间长,审核要求比较高,需进行实质性审核,必须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三性要求,保护的范围也比较广,可以是产品方面的发明创造,也可以是方法性的发明创造。实用新型只限于具有一定形状的产品对产品形状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可以是对产品的三维形态的空间外形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建筑构件形状、建材形状作出的改进;也可以是对产品的二维形态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型材的断面形状的改进。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外观设计是指工业品的外观设计,也就是工业品的式样。

建筑行业存在大量的产品专利、产品制造方法专利、产品使用方法专利、产品制造机械和模具专利等,除此之外,还存在大量的建筑方法专利,如建筑工艺、建筑流程、建筑纠偏方法、建筑迁移旋转方法、建筑防水方法、环保建筑方法、节约公共面积建筑方法、建筑模块构建方法、适用于特定建筑方法的建材制造方法、屋顶绿化方法、建筑布局排列方法、景观设计方法等。

建筑行业还存在大量的实用新型专利。这些专利主要是建筑材料等方面。

外观设计专利:建筑设计赋予建筑物象征意义并具美感。虽然,因受地理和环境因素制约,建筑物无法批量生产(建造),似乎不适宜作为工业产品来保护。但是,建筑总体设计是由许多局部细节组合而成,而这些组成部分并不受地理环境制约。国际上出现了少量这一方面的外观设计专利。

2.著作权

我国2001年10月修订的《著作权法》第三条第四款明确将建筑作品与美术作品一起列入其保护范围,同时该条第七款规定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建筑物、设计图、建筑模型均可成为到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按照《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在建筑业领域,建筑作品著作财产权主要涉及复制权、改编权、发行权和展览权。对于建筑设计作品而言,其最主要的复制方式是从设计图纸到立体建筑物的实现过程,即从平面到立体的复制。但是,从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都是著作权的客体,能够作为著作权客体的建筑物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建筑物必须满足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的条件,即具有独创性,不是剽窃、抄袭而来的;第二,要具有审美意义。对于标志性建筑而言,无论从独创性条件还是从审美意义条件看都是具备的,应该成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是著作权的客体。

3.商标权

在这里的商标权可以分为两种分析,一种是建筑企业自身的商标,另一种是建筑物也可以作为商标权的客体。目前,建筑行业对商标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大量的建筑行业申请了商标,并且有的已经成为著名商标。以建筑物作为商标的主题,在实践中极为常见。关于建筑物的主题,我国商标法原则上允许其作为商标使用和注册,一般不作为商标的禁止要件,只有一个例外情况,即商标法第十条规定“与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的标志性建筑相同的文字和图案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当然也不可能获得商标注册。大家比较熟悉的如鸟巢,水立方等建筑物可以注册为商标。以该建筑物为主题的商标申请超过100件,从申请人的情况来看,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自然人,也有各种类型的法人,还有外国公司。从中可以发现以建筑物特别是标志性建筑物为主题的商标蕴含着巨大商机。

4.商业秘密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的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很显然,商业秘密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商业秘密分为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两部分,对于建筑设计企业而言,技术信息主要包括以计算书为核心的设计图纸、特殊的施工工艺、试验技术、试验结果、预结算计算机软件、施工现场总结出来的技术成果等方面;而经营信息则主要涉及设计业务计划、财务情况、建筑工程信息、客户名录、投标方式、投标标底、标书制作方式等内容。

知识产权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提高行业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着眼未来,谋求抢占高端市场以及经济制高点的主要手段,但总体来说建筑行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专利申请质量和数量上有待提高;企业的名牌战略观念不强。建筑行业需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马维野,陈明媛.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与实践[J].中国法律.2005.(8).

[2]马维野.知识产权若干问题的思考与辨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1-2).

[3]单杰,李红梅.建筑设计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11.(34).

[4]水健,王葶.浅议建筑设计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J].建筑设计管理.2013.(7).

[5]任丽萍.对我国建筑行业知识产权形势的思考[J].致富时代.2011.(11).

建筑业知识篇2

【论文摘 要】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特定的组织、设施、机制、模式、原则等管理方法实现企业对所有知识资源的管理,使得企业中的员工能便捷的获取、共享和重复使用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同时借助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软硬件实现企业知识收集、整理、存储、共享、应用和创新以及显、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文章主要分析了建筑企业的知识资源以及知识管理的策略。

我国建筑企业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在改革开放后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技术水平低;业务多以施工为主;资金薄弱,经营管理落后;经济组织偏小,生产能力分散,强势企业不明显;国际建筑市场上承包份额少,业务多是分包等等。因此,重视企业的知识资源,在企业中有效的实现对知识的管理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知识的创新、共享和应用使原来技术水平低、素质参差不齐的工人慢慢成长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知识员工。同时,知识管理能及时的共享以及应用,避免了因时间和人员的流失而流失,及时有效的将企业的核心知识整理、积累、存储和共享[1]。

1.建筑企业知识资源

建筑企业含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建筑企业的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行业分工的细化,企业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发包、采购、施工、使用维护过程中产生和需求大量的管理信息、法规信息、合同信息、图像信息、技术信息、材料信息、采购信息等,这都使得建筑企业逐渐具备的知识型企业的特征。建筑企业的显性知识包括建筑产品、施工工法、生产工艺、建筑材料、施工设备、客户群以及企业拥有资质和专利,这类知识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整理、存储以及管理。建筑企业的隐性知识主要是员工的专业技能、技巧、工作经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等。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工程师、财务人员,甚至是普通的工作人员都是企业的隐性知识资源。

2.知识管理策略分析

2.1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现阶段建筑企业组织结构存在许多的问题:组织结构层次多,集团公司下直接管理众多职能部门,又下设不同的分公司,企业机构臃肿,管理刚性强,信息传递速度缓慢失真;各个层次部门重叠,易发生多头指挥,引起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 企业资源难以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分布极不科学;权力过分集中在企业上层,基层员工参与决策程度低、积极性差;员流动性大,企业的知识流失严重,难以构建组织记忆。这些都不利于知识管理的开展,因此,进行知识管理首先要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2]。

首先,进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调整。剔除只起信息传递而不产生附加值的中间管理层,适当的增加部门工作的自主性。其次,将辅助生产的后勤服务部门以及劳务部门从企业分离出去,构建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维护和升级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软硬件设施,建立电子档案室,实现企业文档电子化存档和检索,为进行知识管理创造条件。最后,调整人员结构,提升员工素质。审查现有人员配置情况,引进关键岗位的核心人才,对已有的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行在岗培训,建立人才储备库,对不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进行分流,转岗培训后安排其他工作。

2.2 明确知识管理主体

建筑企业在知识管理开展前首先要从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的知识行为开始,他们为知识管理总负责,负责制定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的方针、目标和战略,同时对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创新机制进行改革以适应知识管理的需求,此外还要监督知识管理的实施、评价与改进。项目经理、技术工程师、财务人员、物资管理人员、信息人员等人掌握着建筑企业的强大知识技术资本,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他们通过改革管理机制、调整组织结构、营造企业文化来保障知识管理的推行,同时监督和评审知识管理效果。建筑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在围绕着企业主营业务的知识管理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知识管理中,我们也不能忽略基层施工的劳务工人的作用。作为基础操作工人,他们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使用者,是一手数据的来源,同时这些人员中也不乏自学成才的创新者。

3.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它的核心内容是在组织的所有成员中培育并形成共同遵循的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不适当的企业文化是推行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通过文化的构建来改变企业和员工对知识的认识,在企业中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3]。

建筑企业目前最需解决的文化架构问题就是要在企业中营造有效的知识共享氛围,首先要通过教育和引导转变员工观念。将知识共享通过相关的文件制度固化下来,成为工作的一部分; 设计知识共享工作的绩效考评体系,对员工知识活动给予量化评价,将评价结果同薪酬挂钩,实现奖罚分明;充分发挥高层管理者知识共享的表率作用,收集企业运营中知识共享的成功案例,激发员工知识共享的意识。其次要建立学习型组织,转变企业和员工的学习方式。建筑企业应强化员工的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各个层级包括驻外项目施工组建立学习小组,工作之余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学习委员,带领成员就目前工作的进展提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开发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将管理者的角色从发号施令者转换成员工培训的协助者,实现员工的在岗学习。第三要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建筑企业可以对本组织内的核心知识员工提供弹性工作时间和宽松的人际氛围。第四要追求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企业要与知识型员工共同设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断的提供教育和晋升机会,满足这部分员工的学习需求和事业成就感,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4.合理选择知识管理技术工具

在选择技术工具时最重要的是要将技术工具同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以及人力资源的特点相结合,使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建筑企业由于信息化程度低、人员水平不高、企业经费有限等原因,在选择知识管理技术工具时必须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选择操作简便、易于普及维护、价格合理的技术工具。

第一,因特网。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往往没有固定地点,同时和企业总部相聚甚远,因此可以采用价格经济,功能强大的因特网。通过因特网提供的:E-mail、聊天室等工具实现信息沟通和交流。企业也可以在因特网上架构企业的网站,介绍企业,提高声誉和知名度。第二,企业内部网。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的文档管理系统、网络多媒体、电子邮件系统和网络聊天室等工具实现企业的无纸化管理,员工对内部核心文件、规章制度的获取与学习,内部员工的网络化培训,员工的意见交流、项目讨论、工作会议管理等更安全的信息沟通。另外,诸如:群件系统、数据仓库等也是比较好的知识管理工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任红亚,武建章,闫军印.建筑企业知识管理实施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9.

建筑业知识篇3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教育是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增强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掌握安全生产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操作技术水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而保证施工企业安全的整体推进。如何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各类人员的安全素质和操作技能,规范安全行为,杜绝或减少在生产活动中的各类不安全因素,关键是通过对安全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来实现。现就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谈一些看法,以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1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现状。 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其行业特点决定了人员流动性大,文化素质及水平偏低。由于是高危行业,各类安全隐患较多,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据有关资料统计,2004年1至6月,全国共发生建筑安全事故487起,死亡588人,其中80%以上事故都是因违章行为造成的。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认识到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力度,使广大职工都能按规定,定期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经理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接受上级主管部门、有资质的安全培训机构举办的安全教育培训,并经考核获得安全岗位资格。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技术和操作技能,大大减少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行为,改善安全生产状况,有效控制伤亡事故的发生,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人和发展,伴随着企业改制,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和专业(劳务)承包队伍,受利益驱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安全意识淡薄,放松了安全管理,特别是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在经济上和时间上不舍得投人,导致人员安全技术水平低下。一些建筑业企业领导和项目经理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仅限于在开会时讲“要注意安全”,而怎样注意安全就讲不出所以然。一些安全员不明白自己在施工现场的地位和作用,对安全知识一知半解,有的甚至连常用安全技术规范标准都不了解,特别是新进场的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不懂本工种操作规程,不掌握安全技术规范标准。这些人完全没有安全防护意识,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有的农民工上班没几天就死于工伤事故。由于以上这些现状的存在,导致建筑施工企业伤亡事故时有发生。 2加强教育培训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就是说在一切生产活动中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预防为主,是指在一切生、产活动开始之前针对生产活动的特点,对生产要素采取科学管理手段和措施,有效地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展和扩大,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掌握运用安全生产科学的管理手段,需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技能培训。《建筑法》第46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劳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职工安全生产的教育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安全生产法》第二十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第二十一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为了加强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建设部一九九七年印发了《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暂行规定),对建筑业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提出了具体实施办法。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只有扎扎实实地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提高建筑企业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才是安全生产的唯一保障。 3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具体措施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建筑施工企业更要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实行全员安全教育培训,使安全教育培训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经常化。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全员的安全生产素质,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具体应作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3.1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落实安全教育责任。建筑施工企业及其内部单位、项目经理部要分别设置安全教育培训部门,配备专、兼职的安全培训管理人员,负责制定本单位的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3.2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要分不同的层次,因人而异,分灶吃饭。 (1)对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和项目经理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及重大伤亡事故分析; (2)对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仅要学习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重点还要反复学习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掌握应用检查、评定、分析和提出整改措施的方法。 (3)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除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外,重点要学习安全常识和本工种操作规程,事故案例、应急救援措施等。 3.3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重点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培训的“全员性”。培训要覆盖所有与现场施工安全相关的各方人员,对内要涵盖全体员工,对外要包括可能进人现场的相关人员。避免职工因不懂职业安全常识与技能而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管理人员因忽视职业安全而违章指挥,削减甚至取消安全防护投人,简化安全管理制度,淡化安全检查与整改;外来人员因缺乏安全意识而误人危险区域,误动设备操作系统或电器装置的开关或按钮等不安全行为而导致事故发生。二是要注意培训的“全面性”。施工现场是一个具体的工作范围,各种因素相互关联、制约,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既要使职工懂得安全常识“会安全”、能够识别危险“懂安全”,又要使职工提高安全意识“要安全”。三是要注意培训的“针对性”。建筑产品的单一性决定了具体施工现场的特定性,安全教育培训也必须适应这个特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培训的内容必须紧密结合现场、现实生产特性来选择,让职工通过培训能够“及时、持续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意识到在工作中忽视安全的后果和重视安全生产所带来的效益。四是要注意培训的“连续性”。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在时间上是没有固定规律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忽视安全,就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施工现场的所有状态时时处在变化之中的特点,要求安全教育在时间上要保持连续性。五是注意培训的“经常性”。要达到使职工时时处于“警钟常鸣”、具有“遵章守纪”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应有的与作业性质相适应的操作技能。六是要注意培训的“规范性”。安全生产是国家和企业的头等大事,安全生产必须以国家安全生产政策和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为依据进行,同时安全生产是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保障措施,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有现场安全培训必须以国家法规、方针、政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规范为依据,紧密结合现场施工实际进行,不得随心所欲、信口开河,要达到使员工知晓工作程序、明白操作要点、掌握作业标准,用技术促进安全、用标准、规范保障安全的目的。七是注意培训的“综合性”,从宏观上来看,影响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因素,又有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既有自然环境的不利因素,也有心理、生理、社会经济的社会因素,既有单位、个人的内因,更有外来多方面的诱因等等,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和手段,综合教育、综合分析评价。八是注意培训的“多样性”,建筑施工现场人员成分复杂,文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依靠单一的教育方式比较难以调动受教育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集中进行课堂培训;放录像进行电化声像教育,结合事故案例讲评分析“三违”作业的危害性;进行现场观摩讲析,查隐患,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现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比教育,对违规违章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现场录像,组织职工观看,并同时播放规范标准作业录像,形成鲜明对比,强化教育,促进提高。同时,还要利用安全知识竞赛、演讲会、研讨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连续的安全教育。#p#分页标题#e# 总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从制度上、人员上和资金上予以保证,才能有效地杜绝违章指挥、违规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才能有效地扭转目前事故多发的局面,实现建筑业的持续发展。

建筑业知识篇4

【关键词】建筑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作为鼓励和保护创新、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成为国家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加入了wto以后,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面临许多新课题。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更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1.建筑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增长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建筑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到2005年间,国内建筑类专利技术授权13000余项,公开的部级工法256项,被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土木建筑类论文约为3000余篇,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但仅占同期国内全部专利申请的1/30,与建筑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做出的贡献和地位严重不符。透过这些数字,可看出目前建筑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明显滞后,与行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在实际操作中大多存在以下情况:

1.1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制度不完善

建筑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及其相关权利、未公开的信息(商业秘密)等,目前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和制度,企业的内部核心技术秘密很难得到有效保护:一是从业人员跳槽频繁,进入新企业后,这些技术秘密甚至商业秘密就为新雇主服务,二是在招投标过程中建设方往往把未中标的方案无偿给中标方以“优化实施方案”。这些违反知识产权法的行为严重的扰乱了建筑市场,扼杀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增加了建筑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

1.2专利侵权纠纷日益增多

近几年建筑业开发应用的新发明、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产权官司时也有发生。如建筑设计“盗版“、建筑产品仿冒、招投标过程中技术方案被盗用、建筑业软件被侵权等,这些问题往往是施工方在施工中使用涉嫌专利侵权产品和技术,订立承包合同中没有相关知识产权条款约定等。而且国内建筑行业技术创新水平普遍偏低,行业进入门槛较低,许多企业靠抄袭、仿冒他人的技术或产品特别是专利技术生存,因此频发知识产权侵权纠纷。

1.3行业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尚未建立

建筑行业的侵权现象普遍、维权困难,是业内公认的事实。表现在领域内各环节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少人对《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了解不深,转承包合同中没有相关知识产权条款约定,政府部门审批缺乏对知识产权的前置审查和把关。行业普遍存在有制造无创新,有创新无产权,有产权无应用,有应用无保护的状况。

1.4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过程中执法力度不够

建筑业知识产权侵权的鉴定过程很复杂,企业申请了专利,要防止别人侵权,必须花较多的精力去辨别、收集证据,解决过程漫长,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客观上使建筑企业对专利保护的信心不足。另外知识产权权属分配因难,一个建设工程有开发、设计、施工、监理、总承包、参建、专业分包等单位参加,造成了知识产权保护困难。

2.形成目前现象的主要原因

2.1建筑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

很多建筑企业重生产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即使有创新也层次较低。主要存在以下原因:一是科技创新环境有待改善: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在企业资质管理、招投标管理、评优工作中技术水平还不是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市场体系不完备,很多因素干扰市场的规范竞争,取得市场效益不能有效依靠科技进步;二是科技攻关动力尚需加强:建设行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明显扭转,工程建设中采用新技术需征求建设、设计单位的意见,处于被动状态,发挥不出科技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三是基础性研究缺乏支持:建筑行业资源消耗大、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程度不够,很多研究因得不到经费支持无法立项。如可再生能源开发、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建筑施工节能及建筑垃圾处理与利用等研究工作都相对滞后于工程建设;四是投入得不到应有保障:建筑企业科技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重大技术难题攻关基本以自筹资金为主,会因经费问题受到影响;五是虽然目前国家对建筑企业资质申请中技术中心的建设有了明确要求,但其认定和评价主要依据工业企业的模式,没有突出建筑行业的特点,在工作定位、考核评比等方面不相适应,造成技术中心的水平参差不齐,在施工企业经营与创新中没有充分发挥用。

2.2建筑企业知识产权应用水平相对较低

当前我国建筑业企业在研发与市场开拓方面还有一些衔接不够的地方,研发成果的应用渠道不够畅通,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水平不高。根据2007年调查结果,授权专利实施率小于30%的占一半以上。

2.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相对薄弱,知识产权管理尚未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调查显数据显示近80%的企业没有设置知识产权管理职能部门,也没有专人来负责这项工作,90%的企业没有对所拥有的品牌进行评估,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发展对策

我国建筑业从内部来讲,亟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从外部来讲,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建筑业要走向世界,尽快改变目前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的状况刻不容缓。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3.1政府层面的对策和措施

其一,改变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制定有利于促进专利保护的政策措施,推动技术发明的产业化;其二,引导建筑企业制定规范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减少因专利保护不充分、不及时造成的高新技术流失;其三,充分重视专利信息的检索、传播与运用,科研中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起点和水平;技术引进中避免侵犯专利权;其四,建立重大技术项目的专利申请和开发实施基金,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从资金上给予保障和扶持;其五,加大知识产权宣传、保护及行政处罚力度,给专利权人以切实有效的保护。

3.2作为建筑企业应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一是学习有关法律规定,能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自身利益,又能规范行为,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二是无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还是设备与技术的二次开发,都应积极申请著作权与相关专利,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三是在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时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法律状态,提高建筑企业品牌意识,注重商标注册,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在工程招投标中要对标书采用技术进行专利检索和图纸版权登记检索,营造建筑业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

建筑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工程建设方遵守法规,尊重工程承包企业,从业人员应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意识。只有环环相扣,全面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推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张建平.中国建筑业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建设科技,2007.2.

建筑业知识篇5

关键词:建筑业索赔技巧

0 引言

索赔是指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合同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未能保证承诺的合同条件实现而受到损失后,向对方提出赔偿要求。下面就建筑业索赔技巧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1 成功索赔的条件

1.1 严格按照合同、规范施工

多次的实践经验证明,如果承包商认真努力地实施合同,使施工质量合格,施工进度符合合同要求,并按规定的竣工日期完成工程建设,这就为索赔成功打下基础。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甚至发现原设计中不合理或错误的地方,提出了改进建议,并为业主和工程师采纳,既节约了工程造价,又改善了工程项目的运行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承包商的索赔要求,一般均能得到适当的满足。

1.2 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承包商的全部施工工作符合合同文件的规定,完成合同任务。在施工合同管理中,施工索赔管理占有重要的地位。完善的合同管理为进行施工索赔创造条件,为了做好索赔工作,必须全面地做好合同管理工作。

施工索赔管理工作,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①熟悉通晓工程项目的全部合同文件,能够从索赔的角度解释合同条款,不失去任何应有的索赔机会。②从投标报价阶段开始,就仔细分析和掌握全部合同文件,了解合同中存在的各种隐蔽风险,并有预见地避开一切可以防范的风险,把承包商承担的风险及风险损失减少到尽可能少的程度。③对合同规定的工作范围了如指掌,随时注意业主和工程师的变更指令或口头要求,一旦发现实际工程超出合同规定的工作范围时,及时地提出索赔要求。④在编写索赔报告文件和进行索赔谈判时,会运用合同知识来解释和论证自己的索赔权,会运用正确的计价方法来提出自己应得的工期延长或经济补偿。

1.3 成本管理

做好成本管理,每个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应该从投标报价时开始,贯穿整个施工阶段,在工程建成投产后结束。关于投标报价阶段的成本管理工作,包括进行工程概预算和决定投标报价的合同额。

为了做好施工索赔工作,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面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①在每月申报工程进度款的同时,编报索赔款申报表,争取每月都能得到一定数额的索赔款,以免索赔款长期拖欠累计,形成惊人的巨额,使索赔难度增加。②熟悉索赔款的计价方法,使自己的索赔款建立在正确的计价方法上,并有充分的说服力,不被业主或工程师拒绝。③熟悉索赔款的单价分析和单价调整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索赔事项的施工新单价,使自己的索赔款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④施工索赔需要大量而完整的成本资料和单据,使索赔要求具有充分的证据和成本分析计算资料。

2 索赔程序要点描述

2.1 索赔策略的制订

如何看待和对待索赔,实际上是个经营战略问题,是承包商对利益和关系、利益和信誉的权衡,不能积极有效地进行索赔,承包商会蒙受经济损失,而索赔过多、过滥,承包商的信誉会受到损害,影响承包商的长远利益。

在项目管理中,对已经出现的干扰事件或对方违约行为的索赔,一般着眼于重大的、有影响的、索赔额较大的事件,对小事不要斤斤计较,索赔的次数太多、太频繁,容易引起对方反感,但承包商对这些“小事”又不能不问,应作相应的处理,并告诉业主这是良好合作的诚意,而放弃这些索赔,当然在必要的时候又可“旧事重提”,以作为索赔谈判中让步的筹码。

索赔一定要及时,平时要把索赔申请按合同规定的时间提供出去,抓住有利时期,争取单项索赔,切忌最后算总帐。单项索赔事件简单,容易解决,而且能及时得到支付。最后算总账有几个困难:一是时间拖长,不易说清;二是积少成多,数额较大,谈判困难;三是失去了工程制约的有利条件;四是工程后期,业主往往提出“反索赔”,使问题复杂化。另外还要善于利用有利时机,如总包商供货拖期,担心业主罚款,迫切希望施工承包商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工程进度,减少损失,这个时候谈索赔最有利。

2.2索赔报告的编制

实践证明,对一个同样的索赔事项,索赔报告书的好坏对索赔的解决有很大的影响。一份成功的索赔报告书的编写,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事实的准确性:索赔报告书对索赔事项的事实真相,应如实而准确地描述,不应主观臆造、弄虚作假。对索赔款的计算或对工期延误的推算,都应准确无误、无懈可击。②论述的逻辑性:索赔报告书中文字论述部分的逻辑性,主要表现在客观事实与费用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③善于利用案例:为了进一步证明承包商索赔要求的合理胜和逻辑性,索赔报告书还可以引证同类索赔事项的索赔前例,即引用已成功的索赔案例,来证明此一同类型的索赔理应成功的道理。④文字简练,论理透彻:编写索赔报告书时应该牢记:你所写索赔报告的读者,除了咨询工程师和业主代表外,主要的可能是业主的上级领导部门,他们是索赔的决策者。⑤逐项论述,层次分明:索赔报告书的结构,通常采用“金字塔”的形式,在最前面的1∽2页里概括地、简明扼要地说明索赔的事项、理由和要求的款额或工期延长,让读者一开始就了解你的全部要求。这就是索赔报告书的汇总部分。

3 索赔谈判技巧

谈判前要做充分准备,拟好提纲,对准备达到的目标心中有数。谈判应严格按照合同条件的规定进行,不要采取强加于人的态度。应客观冷静,以理服人,并具有灵活性,为谈判解决留有余地。要有耐性,不要首先退出会谈,不宜率先宣布谈判破裂。

进行协商谈判就难免要坚持一些同时放弃一些立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立场涉”。对于大多数每天都在不断协商的人而言,这种形式一点也不陌生。同样,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进行“立场涉”的协商者要么态度强硬,要么态度软弱。软弱的协商者希望避免个人冲突,所以很容易通过妥协来达成协议。他想要友好解决,但却常常被对方紧逼,感到痛苦不堪。而强硬的协商者把任何情况都看作是竞争,认为谁的立场最极端、坚持时间最长,谁得到的就越多。他只想赢,结果对方和他一样强硬,这不仅使他筋疲力尽、资源耗费殆尽,谈判只能以失败而告终。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第三种方式进行协商,这种方法不是强硬、也不是软弱,而是既强硬又软弱,这种交涉的方法就是“原则涉”。谈判时要善于采纳对方合理意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让步,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索赔是承包商挽回其非自身原因所造成损失的有效工具,搞好索赔管理是施工企业维护自身权益、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只要我们充分理解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及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和各项往来性文件,在索赔工作中做到及时、有理、有据,将会有更多的索赔项目被受理或批复,这也将会最大限度地保证施工单位和业主双方的经济利益,尽可能挽回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梁蕴编著.国际工程施工索赔[M].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9-63.

[2] 梁蕴编著.国际工程施工经营管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59-63.

[3] 何伯森编著.国际工程招标与投标[M].第三版.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59-63.

建筑业知识篇6

一、对心理契约的理解

心理契约指在组织与员工的双方关系中,除了正式合同规定的内容外,还存在着内隐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是彼此对于对方所抱有的心理期望。

二、对知识型员工的理解

“知识型员工”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

知识型员工具有以下特点:较高的个人素质,掌握了最新的技术;很强的自主性;高价值的创造性劳动,能够应对更重可能发生的情况;劳动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难于衡量;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建筑行业的知识型员工具有的特征

一个建筑项目在推进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四个相关的部门,即投资方、设计、施工、监理。其中设计人员是知识型员工。设计师按照工程技术规范进行最为合理的科学的设计。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设计人员不断与甲方、项目负责人、总工程师进行沟通协调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由于设计人员在行业里的重要性,对其绩效的考核及激励机制的制定就显得非常重要。

四、薪酬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公平是薪酬体系的基础,可使员工产生认同感和高满意度。激励原则指企业内部各职务之间的薪酬标准要防止平均化,适当拉开距离。同时,还要考虑企业所承担的人力成本。合法原则是指应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基础上来建立薪酬体系。

一个合理的薪酬制度应将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结合起来,使得薪酬的效益最大化。

五、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

一是建立与企业同步的发展愿景,在企业美好的发展前景的基础上为知识型员工描绘出个人的发展愿景,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二是创造自主的工作环境,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自主性强,在这种环境中,员工在工作时不受打扰,可灵活的解决各种问题。

三是注重对员工价值的认可和公平的回报,企业需要在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的过程中不断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对其业绩进行认可。同时注重知识型员工的公平心理。

四是合理设计薪酬体系,薪酬的多少对知识型员工来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代表了企业对员工工作业绩的认可与肯定,也是企业对员工人力资本投入的一种衡量;其次,注重薪酬调节的灵活性。企业要根据经济环境、经济效益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薪酬体系。

五是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管理,企业应为知识型员工制定完整的职业发展规划,并对员工加大培养力度,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六、建筑行业薪酬体系的设计

建筑行业知识型员工的薪酬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奖励酬金。

1.基本工资。由员工自身的要素决定,包括:工龄、学历和职称等要素,占薪酬总额的20%。为激励员工不断提高自己,在基本工资中考虑学历这一要素。对技术人员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建立不同的职称等级标准。

2.岗位工资。这在薪酬体系中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占薪酬总额的50%。根据岗位职责、任职年限、业务能力、贡献程度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估,实现不同岗位不同薪酬,从而体现薪酬的内部公平性。

3.绩效工资。合理的薪酬体系能够反应出业绩好的员工可以得到较高的报酬,多劳多得,对工作条件差、很难取得成绩的工作应该给予特殊的补贴。绩效工资是根据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多方面综合确定的报酬,占薪酬总额的30%。

即:薪酬工资总额=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其中:

①基本工资因人的背景因素不同而发生变化。

②岗位工资只以岗位价值定报酬,不考虑人的因素。

③绩效工资因人的考核结果的不同而不同。

④基本工资与岗位工资是按月发放;绩效工资则是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核算,在下月或下季度每月平均发放。

4.奖励酬金。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个人的岗位价值和绩效考核结果来决定奖金数额。当各项指标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时,企业可按员工上年度所获奖励的15%或超额利润的15%对其予以奖励。管理岗位人员奖金=工资权重×超额利润×15%。

七、结论

(一)绩效管理理念要以人为本

对于刚参加工作且收入较少的员工来说,他们的工资的作用是主要的。对于收入较高且工龄较长的员工来说,他们的职业发展、职务晋升、尊重人格以及鼓励创新显得更加重要。

(二)薪酬设计要体现动态性

主要是指薪酬能随着市场环境、经济形势、业绩能力的改变而随之调节。

建筑业知识篇7

关键词: 高职建筑专业 建筑识图能力 培养方法

1.引言

高职建筑专业学生就业前景看好,这几年高职就业率一直上升,高职毕业生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地参加各类项目、走进中小民营企业,职业综合技能强的毕业生适应能力强、上手快,在实践工作中进步大,是工程一线渴求的人才。而学生职业综合技能的基础之一就是建筑识图能力。随着建筑行业新观念、新工艺和新研究的不断发展,建筑专业办学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加强识图教学内容的纵向、横向联系,突出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建筑专业定位与建筑识图能力的关系

建筑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以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的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以项目造价员、质检员、资料员、安全员、施工员、监理员为就业岗位群,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适应建筑工程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施工图纸是工程中的语言,要进行现场管理或资料编制都得掌握图纸的识读,如果因看不懂图纸而产生理解上的错误就会影响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因此在这些岗位中看懂建筑施工图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要把建筑识图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3.建筑识图能力培养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制图与识读》课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学生初学的专业积极性高,但随着内容的加深,特别是专业识图这部分内容因涉及还未讲授的专业知识,大部分学生会在此而产生畏难情绪,认为反正今后还要学习专业课,不对此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有的任课老师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在教学中也没有重视专业知识的引入指导,这些都削弱了学生识图能力的形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学习缺乏联系

《建筑制图与识读》课程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建筑制图基本知识与专业识图两部分内容,学生初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学习兴趣高,但随着内容的加深、空间思维能力要求的提高,特别是看到专业识图内中各种复杂形体和符号与基础知识的内容在形式上大不一样,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这两部分内容是互不关联的;有的学生的学习就只停留在基础知识上,想着能凭着这部分内容考及格就可以了;有的学生基础知识部分不认真学,只想在专业识图时学“有用”的东西。这些想法造成学习上的脱节,影响到识图能力的培养。

3.2不能运用制图原理及识图要领学习专业图纸

专业识图中讲解的图纸有建筑施工图纸、结构施工图纸、设备施工图纸、装饰施工图纸,有的学生能看懂建筑施工图纸,但对其它工种的图纸的识读不得要领,认为不是本专业的范畴,不能运用建筑施工图原理学习其它工种图纸的识读,造成专业识图能力不全面,这对毕业后从事建筑领域的工作带来隐患。

3.3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学习之间缺乏衔接

《建筑制图与识读》课程学习完毕并不能说明学生就具备了识读施工图的能力,由于当时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没开始,学生在学习识图的时候有些专业术语、构造及结构知识还不懂,不能深刻领会图纸内涵,有的学生《建筑制图与识读》课程学习结束后,在后续专业学习的时候不懂得运用制图原理与专业识图的技能解决专业课的任务,如房屋构造大作业;有的教师在讲授涉及图纸部分的内容时以为学生在制图课程学习中已掌握(如平法标注法),当课时安排得较紧教的时候这部分内容往往讲得较快,但这些识图内容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制图课程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由于识图基础不牢固,与之相关的专业课学习学生学得较差,不能进一步深入掌握识图技能。

以上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识图能力的提高。

4.建筑识图能力培养方法

4.1《建筑制图与识读》课程开展中识图能力的培养

《建筑制图与识读》课程中的基础内容是点、线、面、体的投影知识,其内容之间是互为关联的,专业识图的学习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入,专业识图中的形体、符号看起来复杂、繁多,但是只要认真分析就会找出知识间的关联,如房屋建筑中房间这个组合形体主要是由楼板、墙体、柱子、梁等基本形体组合而成,在专业识图中应用制图基本原理,加上专业识图中引入的专业术语、符号、图例,以及具体实例等内容来看建筑物的建筑施工图中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就相对简单,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专业课程开展中识图能力的培养

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用来解读图例,在此期间加大学生对制图规范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初学阶段未能掌握的专业图的内容要及时对应所学内容积极思考,不懂之处向老师请教或同学之间交流解决,通过从制图基础知识的学习到专业识图初步学习,再从专业学习到专业识图深入学习的过程,使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比如在学习房屋构造课程的时候教师不但要运用到建筑制图的原理与识图知识,而且要通过墙体构造详图、楼梯构造大作业、屋顶构造设计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制图标准的掌握与制图原理、规范的应用,大大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5.专业能力的提高

通过房屋构造课程中建筑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建筑结构课程中结构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建筑设备课程中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建筑装饰构造课程中建筑装饰施工图识读能力的培养,能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在技能训练的各环节,如:房屋构造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中有扎实的识图基础,能解决图纸表达、施工管理、资料编辑等方面的要求,为适应工作岗位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莫章金.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高等教育出版社.

[2]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

[3]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

[4]总图制图标准.GB/T 50103,2001.

建筑业知识篇8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提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框架结构,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素质是关键。在培养方案中按照职业岗位群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中突出5种能力的培养:识图能力(包括建筑、结构、水暖电施工图)、测量放线能力(包括多层、高层房屋、道桥隧及管线工程)、施工技术能力(包括钢筋、模板、混凝土、砌筑与抹灰工种操作方法、技术交底、专项施工方案、项目管理能力(包括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投资、进度和质量控制、工程质量验收及合同资料管理)和计量计价能力(包括编制建筑工程概算、预算、决算书)。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设计和优化课程结构,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模块化教学。

本专业的专业技术课分为4个模块:建筑制图与识图模块、施工技术知识模块、项目管理知识模块和计量计价知识模块。建筑制图与识图模块包括《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AutoCAD》、《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设备工程》等课程和《建筑制图与识图》、《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实习周。施工技术知识模块包括《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课程和《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实习周。项目管理知识模块包括《建筑法规》、《合同管理》、《项目管理》、《监理概论》、《建筑工程资料》等课程。计量计价知识模块包括《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招投标与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习周。

研究比较各院校的教学计划并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本专业的建设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列为重点建设课程。如围绕建筑制图与识图能力,对《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AutoCAD》、《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及其实践环节的内容作相应整合,重新选择教材,加强各课程实训环节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对本专业管理类的课程进行彻底整合,将原来的《建筑法规》、《合同管理》、《工程招投标》三门课程整合成《建设法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减少课程间内容的重复,以节省课时。

二、教学管理改革

目前,《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AutoCAD》4门课程已被列为院级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测量》已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作业习题、试题库、实验实训指导书、课程录像、新技术介绍等教学资料已上网,供师生使用。专业中的重点建设课程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对课程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推动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全部实行考教分离,以便检验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

三、教学方法改革

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学方法就是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一般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学校积极组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练,实行“双师型”教师带特长生制度,师生共同参加工程实践活动,实行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四、实践教学改革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训练,主要是计算机操作、建材试验、力学试验、土工试验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是工程项目施工认识实训、制图识图实训、建筑AutoCAD实训、测量实训、房屋建筑学实训、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建筑施工组织实训、一般结构设计实训和计量与计价实训等;综合技能训练包括毕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技能的培养从入学时的工程项目两类场地进行,一是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内,二是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建筑之乡和广厦集团的行业优势,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人员、设备和技术优势,并结合实践指导课、讲座、示范和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实践更具成效。

建筑业知识篇9

1.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等多个要素,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1]科技创新能促使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漫长过程,技术进步要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必须采取产品的形式。[2]因此,建筑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建筑产品的附加价值,进一步促进企业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1.2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相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和制度创新的新形态,促进了创新知识的循环流转,增强了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对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从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关于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则主要基于高新技术发展方面展开,忽视了经济中传统产业以及服务业的研究。[3]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范式的转变,建筑产业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统产业,有必要站在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2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

在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结构和运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科技创新体系也具有一些新特征。

2.1系统复杂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发生在技术领域、经济领域或管理领域,而是一个涉及科技、经济和社会的综合过程。构建科学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就要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用系统的思想和观点,通过企业内外诸多科技创新要素的集成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人力、财力与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价值和效用。

2.2网络组织性

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研发部门,而应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运营环节当中。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涉及的活动主要有研发、技术管理、组织、设计、施工等。这些活动并不是按照线性方式序列进行,往往存在着多重循环、往复的交叉活动。所以,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应是由多个部门和人员组成并共同发挥作用的群集型网络化组织。

2.3动态开放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制度、组织、管理、资金、信息等诸多方面条件的支撑。在当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里,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同时,纷纷跨越边界,有选择地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结成长期、稳定、互惠的关系,建筑企业的跨越区域边界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强化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交流,淡化企业、部门等边界,使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子体系具有明显的开放特征。

3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建筑知识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是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在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中应该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并借助现代科技的支撑,通过科学技术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实现知识的集成与创新,使知识的创新源动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依托专家等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科技研究、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教育与培训。首先,建筑企业应建立开放的、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开展知识创新活动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研究人才是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而开放并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可以引入知识创新所需的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企业知识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促使原有人才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人才结构上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知识创新激励机制,逐步淘汰不适应企业知识创新要求的人员,形成动态激励机制,从而使知识创新体系充满生机与活力。[4]其次,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还需要与外部进行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企业可以从外部环境不断获取信息,如相关行业最新的研究动态、最新的科技成果等,以增加和丰富企业的知识供给;也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本企业工作或开展讲座,通过交流合作来开阔知识创新人员的视野和思路;还可以经常性地对知识创新人员进行科技教育与培训,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实验方法。通过开放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使企业知识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再次,在建立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研究体系为指导,加强知识管理。充分利用系统工程、集成管理、信息技术等各领域专家的智慧,面向建筑市场的需求,科学认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及其作用机理,促使建筑企业的科研工作、技术研发、标准化、信息化等工作围绕市场需求展开。

3.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技术创新体系是由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配置相关的、与利用创新资源相关的各种机构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运作机制构成的系统,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筑企业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为调控手段,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中介服务等参与者紧密结合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如图2所示)。一是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速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向企业转移。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基础研发系统。加强产学研的联合研发,形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工艺研发优势和高校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优势。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成果的技术推广应用系统。利用勘察设计企业的深化设计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化能力优势,支持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扶优扶强,提高企业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四是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技术教育、培训、咨询机构为主体的中介服务系统。通过大力促进建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建筑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五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支持协调系统,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化是建筑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在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推进,标准化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标准化的动态演进过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演进,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结合带动建筑企业的自主创新,标准化与试验、检验相结合有助于推动建筑企业的开放创新。因此,建筑企业构建以标准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标准化的实施,可以整合和引导企业资源配置,激活科技要素,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加速企业的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推广、产业升级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建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管理创新体系,进行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

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创新过程中各层次、各环节以及各要素之间复杂交互作用中,不仅有技术性要素,更有大量的非技术要素,并且非技术要素带动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有时会起到决定性作用。[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业务整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由其引领的管理创新成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有助于及时获取信息,依托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完善建筑企业的数据标准、信息规范、技术交底以及方案优化等,通过制度与管理的重塑实现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科学管理和高效的良性互动。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是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面向市场需求,整合信息资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组织、运行一体,决策、执行、监督协力,政府、企业、高校互动,最终实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与智能化。一是建立市场导向和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如何界定独特定位、做出明确取舍、加强各项活动之间配称性的谋略。卓越的技术及持续创新是建筑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建筑企业只有通过提供高质量、技术先进、全面和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依靠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职责,为企业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提供充分的施展舞台。建筑企业需要强化科技创新意识,营造一种浓厚的创新氛围,使科技创新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全体员工都致力于维护企业的创新精神,不断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二是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心的职能。建筑企业要形成以企业负责人为主要领导、企业总工程师为直接责任人的科技进步决策层和领导层,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为科技进步实施的组织和管理层,以工程项目为科技课题实施的操作层的三级科技创新组织体系。[6]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管理决策层,主要针对能长期影响企业发展的事项。在这一层面中,企业科技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预测创新项目及其经济效益,最后由创新委员会审查决定需启动的创新项目。第二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组织和管理层。建筑企业应设立研发计划部和研发管理部,全面负责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设计任务。在这一层面中,科技中心需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和实施计划,提出完善的科技研究、开发和试验条件,总结和完善企业科技标准体系,形成具有竞争优势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第三个层面是与项目相关的科技创新实施的操作层。建筑企业的研发成果必须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凸显价值。许多情况下,复杂的大型项目都会面临科技创新的挑战,因此,科技中心必须为客户量身定制设计、技术、材料等创新方案。三是强化研发资源体系的管理,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对科技创新进行持久性的投入。对于新型结构和技术难度大的工程项目,应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在稳定的研发经费投入基础上,建筑企业要拥有充足的科技研发人才,形成由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才组成的科研人才梯队。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创新氛围;加大对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加强培训,改善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新型创新人才;注重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科技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四是建立畅通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合作。建筑企业要重视相关科技及产品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根据科技研发工作的性质和客观环境,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合作组织形式。在企业内部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实现各项目信息在企业内部网络的共享、远程的信息分享与交流,同时注重与外部机构的创新合作。开发创新网络,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产业链的各环节之间以及与外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第三方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五是建立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建筑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体系,在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和知识产权负责人的引导与管理下,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专利并不断推动标准的演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3.4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由建筑知识创新、建筑技术创新、建筑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如图4所示)。其中,知识创新体系依托不同领域专家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强调开放与自主创新,强化科学研究、知识管理、教育培训与科学传播的融合;技术创新体系由技术进步与推广应用来驱动,以标准化为核心,强化产学研一体、政策和服务支撑的需求与价值的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管理创新体系则以信息化为载体,强化管理与制度的重塑。在现代科技发展催生知识社会的背景下,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互融合,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三个体系也是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的,推动着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新形态。

4结语

建筑业知识篇10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反思;改革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basis "as the enlightenment of architecture course has a vital role. The author with your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foundation"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goal and homework evaluation system profound reflection, and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 puts forward some reform strategy.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s; Reflections;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

《建筑设计基础》作为建筑学的启蒙课程,既是建筑学课程的第一门专业课,也是学生迈入建筑学领域的第一步,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讲授来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培养设计、创造及创新能力是每一位讲授《建筑设计基础》的老师需要深思的问题。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课程以绘图基本功训练为主,同时配合一些理论知识介绍。这种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往往感到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我国各建筑院校的建筑教育中一直占较重要的位置,历来也是各建筑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特别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几乎所有的建筑院校都针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有的进行局部调整,有的全面更新,各有特色,对该课程的关注度也日益热烈[ ]。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教学改革,但改革的重点多数仍在作业内容上,跳不出模式化教学的框架约束。仍不能很好的解决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提炼、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业评价体系的合理性等。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2 对传统《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模式的反思

2.1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了建筑设计以及与其相关的建筑艺术和技艺的学科,需要兼具能力、学识和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反思传统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过程,其重“基本功”轻“设计思维培养”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建筑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首先,受传统西方“学院派”建筑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在多数高校《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以锻炼学生绘制线条、水墨水彩渲染、临摹等基本功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迅速掌握专业绘图表现手法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枯燥的学习模式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僵化、模式化。对培养学生创造、创新意识形成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其次,多数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是理科生,这些学生有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空间感、尺度感相对较弱。而从建筑学角度而言,空间创造力是在空间认知和空间想象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创造。实现一个新空间从无到有、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充分调动各种空间要素,组合构建一个新的空间的过程[ ]。因此加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过程中空间理念的培养尤为重要。

2.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建筑设计基础作为建筑学的启蒙教育,大多数人认为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经过相应的训练,每个人都应具备扎实的“画图”基本功。然而经过多年的改革和研究:“建筑教育强调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关注建筑与生态环境、有较高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建筑人才[ ]”的认识逐步得到认可。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更广泛的内容。

建筑设计基础应包含建筑概论、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建筑设计的技能和建筑设计意识几部分内容。力求培养除建造表现能力之外的创新能力、造型能力、抽象能力、构图能力、动手能力等建筑表现技能,树立正确的建筑设计意识,包括理性设计观、环境意识、整体意识、经济意识、技术意识、安全意识等。

2.3对作业评价体系的反思

作业评价环节也是课程的重要环节。在作业的过程和最终环节往往被老师根据个人主观意识进行否定或者修改,并通过刻板的分数呈现出来,甚至会直接完全否定学生的方案。这样的做法势必会约束学生的创造创新意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作业评价环节应由传统的“关门打分”的评价模式向开放公开的定性评价转变。同时在评教过程中,充分倾听学生的设计理念、合理的鼓励与肯定必不可少。

3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应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方法)和作业评价三部分内容,仅仅对其中一个环节进行改革是不够的。

3.1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3.1.1目标驱动,完善教学内容体系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本着以学为主、个性教学以及创造能力培养的思想,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教的互动环节[ ]。课程以培养设计基本功为途径,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和设计思维,顺利对接二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为主要目标。课程内容体系应包含三部分的内容,培养不同的能力:第一,知识与理论体系,通过一定的理论介绍,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建筑,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建筑形式美学、历史知识、空间理论、色彩知识和历史知识等基础理论。第二,建筑设计的技能,通过一定的绘图训练、空间训练和模型表达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构图能力、动手能力、造型能力等。第三,设计意识,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结合建筑的基本特点,形成一定的创造性意识、安全意识、理性意识等。结合合理的作业训练和教学方法,进而形成结构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

3.1.2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训练内容

建筑设计基础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训练技能,也不等同于建筑设计的能力培养。而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设计意识,熟练掌握基本设计技能,具有一定设计基础的基本能力,更好地与二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相对接。各高校的建筑设计基础的训练作业也形式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大都以多为主要特征,反复训练,单个作业时间短。如墨线练习,每个作业都要画正图,重复训练。2个学期的课程,大作业近20个,作业周期短,使学生没有时间做深入思考,便草草结束了作业。优化作业内容可以从培养目标出发,以理论教学为引导,着重技能和思维训练。通过不同的技能训练,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培养设计意识。

3.2对教学过程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