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重庆闻海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023-749-6683

您的位置: 主页 > 重庆闻海建筑装饰资讯 > 行业动态
重庆闻海建筑装饰资讯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技术资讯
行业动态

从单纯贸易领域到全方位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对抗

发布日期:2024-02-06 来源: 本站 阅读量(

最近很多建筑圈里的朋友联系老鸟,表示对时下很迷茫,看不懂大环境,搞不透小气候,比如图审政策顶层设计者尚在探索阶段,摸着石头过河,最典型的华南某市几月前宣布全面取消图审,旧令余音还在绕梁,然而推行BIM图审新政却已经在路上了。上面一会儿喊推行“全国过程咨询”,一会儿又喊推行“建筑师负责制”,让建筑服务业都精神分裂了。老鸟仔细阅读了近两年和前十几年的建筑业发展报告,并将以前整理的统计数据整理成册(近200页,文末获取),归纳分析了一些观点分享给各位伙伴,老鸟的理解有限,可能是一孔之见,欢迎伙伴们在评论区留言跟老鸟互动,这才是交流的快乐,越碰撞思考越多,认识就越全面,收获也越多。

下面进入今天的正题。

号称基建狂魔的中国建筑业,在近20-30年间,随着房地产的井喷和中西部大开发建设而发展到顶峰。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规律,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大整顿及PPP项目清库等一系列动作的深入,连建筑发展神经最末梢的民工和建材店老板都感觉到了“钱越来越不好赚了!”建筑业市场在持续萎缩,真是应了那句话“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估计建企老板们也经常回眸那个觥筹交错的黄金时代,仿佛就在昨天。那时很多地方为了拉动地方收入,以及完成政绩GDP,胡干蛮上,典型如贫困地区独山县举债400亿任性开发,部分地区放任建筑业市场野蛮生长,业内各行乱象横生,更有爱钻营的神通人士,靠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当工程掮客,天天醉生梦死,躺赚政策红利。



然而政策风向调整,18年底成了包工头们的梦醒时刻!KTV里唱着歌、翻着牌就把项目大把利润给赚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基建特别是房市大潮退去,裸奔的玩不下去了。当然,排名国民生产总值第二的建筑业,在长达三十年的高速野蛮生长之后,来个急刹车是很难的,或者说是很危险的。从庙堂之上频繁的政策摇摆来看,顶层设计也在为“一抓就死”左右为难。一方面建筑业支撑着国内巨大的就业率,另一方面地方财政也高度依赖地产收入,真是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处境,下面随老鸟从PEST(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多个维度帮大家盘点下。

时下建筑类政令频出,老鸟认为其中能够对建筑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至少有这三条:营改增财税改革、资质改革与劳务实名制、房市限购令及房产税。

(1)营改增,施工企业的割肉之痛

这项政策自2016年全面开展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技术人员如果不太了解可以问度娘,老鸟一句话概括:“取消营业税,弱化地方财税,企业可以拿着购买的发票抵税,避免重复交税”。这本是个给企业减负的利好政策,怪就怪在建筑企业不是一般的企业,原先工程承包公司按“建筑业”税目3%征收营业税,总包管理的营业税是5%,营改增后建筑业增值税税率为10%,仅仅只是税率增加么,不不不,绝不是那么简单。增值税要求任何一项费用必须有增值税发票,收费开票正常来说是不难的,关键是建筑业经过野蛮生长后,无票采购的价格已被建设方接受,再开票提价就太难了,问题就出在这儿。


首先,在建筑业野蛮生长期间,建筑企业盆满钵满吸引大量外行涌入建筑业。比如汽车制造商、儿童玩具商都跻身建筑行业,想占房市红利分一杯羹。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随着政策收紧,市场萎缩,僧多粥少初步显现,大家不得不开始拼价格了。加上市场流行低价中标,为了生存施工企业已是无节操、无底线,啥活都接,甚至有些看上去会亏本的活也接。其实承包商也有套路:第一,搞变更,拉签证,慢慢找补,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免不了要请各路神仙,吃喝玩乐,然而增值税的出现,对各类报销比例进行了限制,经营费如何摊派,估计够施工单位喝一壶了。



其次,在采购上下功夫,由于报价已经接近或者低于成本价格,所以施工单位很多材料一般都是小店采购,比如:石子可能就是农民从自家后山上炸下来的石头,想开增值税发票?没门,或者加钱代开!以前采购都不是问题,自从增值税出来,施工企业中标后找补利润空间被极大的压缩了。



目前看来营改增是建筑业洗牌的巨大推手,让以前的游戏规则崩盘。网上有人评价说现在的建筑承包商是没活等死,有活找死,这绝不是夸张。

(2)资质改革与劳务实名制

资质改革是最近住建部扔出的另一个深水炸弹,涵盖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等级能合并的合并,能取消的取消,这些动作的背后寓意跃然纸上,那就是“弱化资质”。资质是双刃剑,它在筛选优秀的企业的同时,也在豢养着一批资质掮客和躺赚的资质大佬,资质中标,层层转包,大佬喝吐,工匠不饱,是资质弊端的真实写照,现实中有多少中标企业是自营项目的呢?



很多企业只挂了壳,派个项目经理,已经把项目的50%利润拿走了,剩下分包商即使在明知项目亏损的情况下,自己抽调10%再转包给包工队,包工队就成了接盘侠,如此施工,质量为何物?进度为何物?

劳务实名制就是对层层转包,农民工维权倒逼的政策产物,之前已经初露锋芒,如何跟资质改革双剑合璧,是推动建筑业洗牌的另一大推手。

(3)房市限购令及房产税

如果说前两项只是建筑业洗牌的巨大推手,那么限购令和房产税就是釜底抽薪了。限购令执行的这几年,房市持续收紧,这是一个好政策,按住了房市这匹脱缰的野马,避免房地产将我国实体经济拖进万丈深渊。如果再实行房产税,强强组合,从控制房屋市场增长到降低购房者的意愿,宏观上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从建筑行业来看,限购令和房产税就是建筑业洗牌的强催化剂,狼多羊少是当前建筑业所有产业链不得不考虑的一大问题,要么转型,要么深耕,不刀刃向内自我革新,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



基于政策方面的信息,可以看出这两年是建筑业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转变的重要关口。将来的房地产业将逐步走向欧美式的夕阳产业,大基建中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可能随着中西部的发展,可能还有几年到几十年的发展空间,老鸟认为走向存量减少也是必然趋势,基建之路如何发展,老鸟放到下篇,请及时关注。

根据2020年的建筑业调查数据,201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0904亿元,比上年增长5.6%,增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5个百分点,目前建筑经济虽然仍在高位运行,但整体下行压力增大,从发展趋势图看,在政策引导下,下行是必然趋势。



(1)建筑商业模式创新乏力

建筑业新的商业模式,不得不提PPP模式(公私合作融资),老鸟认为在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是不适合推行PPP项目的,特别是公共项目,公私两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不一样。加上地位不对等、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导致PPP项目大部分虎头蛇尾,为当地政府留下一地狼藉,所以引发了18年的PPP项目清库,导致政企双亏的局面。

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项目多应用于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近些年在建筑业内实践推广,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是由于建设单位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照顾方方面面的利益,所以很多的EPC,只是披了件EPC马甲,其内核仍然是DB(设计-施工承包)模式。业内EPC推进缓慢,且签约数量呈下滑趋势,让老鸟不禁感叹,在建筑行业,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要难!没办法,再好的机制在其配套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成型之前,行业只能按旧的模式缓慢爬行,这就是现实。



另据老鸟拿到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19年建筑行业的EPC中标率较2018年下降了30个百分点。

(2)建材价格攀升致使施工成本增加

近年来,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导致建筑企业用工成本持续攀升,与之相对应的建筑材料成本也是逐年递增。建设工程的材料费通常占工程造价比重比较大,大约在60%至70%左右,所以说但凡建筑材料价格有一丝变动,对于施工企业来说都可能是“生死攸关”的。老鸟在某机场做业主顾问期间,就遇到施工单位在钢材价格陡涨后,工程经营已是巨亏,业主单位又不同意调差,导致分包商威胁撤场,不听指挥,项目停摆达数月之久的情况。我相信不是被逼无奈,作为食物链底端的分包商不敢如此霸蛮。2018年8月上旬,中国建材史上发生了一场“泥砂危机”。作为建筑业最基本的生产材料砂石的价格,在不到一年内翻了近10倍,以湖南省为例,从2017年的30元/立方到2018年330元/立方(目前市价大约340元/立方),水泥价格在2018年几个月间涨价20%,425牌号价格高达420元/吨,即使价格奇高,且有价无市,直接导致了许多重大项目阶段停工。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发特急文件给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称:近期媒体反映多省砂石、水泥、混凝土等建材价格出现明显上涨,市场秩序乱象多发,应摸排情况,加强市场监管。老鸟认为建筑价格上涨是长期趋势,建筑业必须适应这一新常态,理由如下:

1.环保部的“蓝天保卫战”和发改委的“结构性供给侧改革”致使煤炭、钢铁、水泥等产业陆续减产、限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导致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

2.上文已论述的营改增政策调控,是建筑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另外一大推手。



(3)行业结构侧改革引发行业聚集凸显

当下建筑业行业中的行业巨头们,最近动作频频,主要体现在企业重组与整合。

如中建六局并购天津振津工程集团70%股权,拓展水利水电业务;北京城建集团与北京住总集团实施合并重组,将北京住总集团的国有资产无偿划转给北京城建集团,并由北京城建集团对其行使出资人职责;中国中铁收购山西建投集团51%股份,这些活动的背后,老鸟认为这是建企巨头们的战略重组,其目的大致如下:

1.纵向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例如中建六局拓展水电业务,将施工企业经营范围扩展到运维阶段;中铁收购山西建投,将产业触角伸到前期投资阶段,这些动作虽然以前也有,但是近期的更为频繁,充分体现出大佬们对建筑业的行业焦虑与再出发的战略布局。

2.横向发展不同企业间的兼并,大企业对小企业的收购、平行重组。典型如: 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宝钢和武钢;中国远洋和中国海运;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等。根据中央披露的信息,另外还有100多家企业正在策划重组方案,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疲软,在国家去产能和结构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强强联合,组建行业航母,对提高外界市场变化的抵御能力,优化同质产能有着积极作用。

根据以上老鸟的分析,时下行业聚集化凸显,在当前环境下基建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属于竞争后阶段,其他行业再贸然进入这一领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正处于规范和聚集阶段。



(4)外部环境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的不确定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升级,从单纯贸易领域到全方位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对抗,致使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不确定性指数直线飙升。又逢今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长达数月的隔离期,项目停摆,无论是建设方还是施工方都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好在我国及时出台金融政策和推出“新基建”予以对冲,但是总的来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的,是建筑业项目减少的重大诱因。



(1)新农村建设对城市化的冲击

有人曾经说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是世界经济的两大引擎之一,但是随着房市限购和房价的企高不下,越来越多新生代年轻人都萌发“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的想法。在国家推出了“新农村建设”之后,更是有意识的推动农民原生家庭子女回归。在疫情、工厂停摆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老鸟认为除了超级大城市外,其余城市建设规模会适度下滑、停滞,甚至会缩减,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取决于未来人口的结构。随着村村通和5G的推进,在线教育、远程办公、远程医疗会将大城市的优势磨平,居住农村或许在环境、道路通畅、饮食安全等方面更具优势。



(2)房产税的心理影响

随着房产税的逐步落地,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对冲,城市房地产价格会逐步回归“房子是住的”自然属性,未来大面积拥有房子不仅不能增值,而且还会成为负担。越来越多人会抛售部分房产,这一因素已在悄然生长。根据统计2019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房屋竣工面积40.24亿m2,较上年下降2.68%,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



(3)建筑工人老龄化

建筑工人老龄化已经不是新闻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远离工地,即使从事外卖也不愿意到工地做工。农村经济的复兴加强了对农民工的吸引力,越来越多农民选择就近作业而避免背井离乡,况且现有工人存量也逐年递减。老鸟2017年在某机场工地驻场观察,粗略统计40-50岁的民工约40%以上,根据住建部当年全国的统计数据,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2.4%,比2016年下降1.5个百分点;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1.3%,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自2014年以来比重提高呈加快态势。



(4)设计、技术人才流失严重

随着新媒体等行业的兴起,大流量吸引着高收入。一个人气直播一夜之间可能轻松收入百万,而工程师起早贪黑的高强度劳动,加上多年的知识积累、学校培养,都不及网红一首歌的打赏,如此价值分配令人错愕。

即使在建筑行业内技术人员相对于商务、管理,收入也是偏低的。前几天老鸟刚刚看到新闻,中科院合肥一研究所90多人集体离职事件,引起理工科行业内的高度共鸣。工程设计的工程师们,在社会及地产资本大鳄的压榨下,过着996的生活,猝死已经见惯不惯,尤其建筑师已成为高危行业。



著名军事学家金一南认为,我国未来较西方国家重大优势将是工程师红利。老鸟作为一个从业十几年的设计师认为,红利是否存在得益于国家及全社会对技术工作的尊重以及利益分配的倾斜。即使穿越到古代,户部从国库提钱是拿来慰问前线将士,还是打赏唱后庭花的歌伎,已不是将士们能考虑的了。现代人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一个概念,更多的是靠技术人员来实现。再放到建筑企业内,没有核心硬实力,管理和营销注定走不远。

因为建筑及施工作为传统型、用工密集型产业,技术在大面上不是建筑业的决定性因素,但应该注意一些潜在形成的小趋势,因为小趋势有时候是会左右大气候的。我们将在下篇破局中做更为深入的解读,所以这里重点描述一下目前的技术状况。

(1)建筑工业化任重道远

我国很早就开始实践建筑工业化,如马克思所说的,事情总是在否定之否定中螺旋前进。从60年代开始实践预制板到改开以来大范围使用现浇结构,再到近几年又开始启用装配式预制结构,算是一个回归。装配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用工难,环境污染等问题,但是装配式缺点也异常突出,那就是造价太高。对于喜欢低价中标的业主和快被窒息的施工企业,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装配式建筑都不是优选项。目前装配式产业推进基本靠红头文件,如果行政推手一取消,估计装配式马上后撤一千里,不知道装配式企业的老大听了慌不慌。

(2)建筑信息化雾里看花

不得不说建筑信息化或者说BIM是个好工具,是建筑业走向现代化和智能化的重要依托和手段。但是好的工具看落到什么人手里应用,就好像一台高端全站仪放到基层民工手里可能就当望远镜用了,BIM也是。就像老鸟认识的有些“大师”,头顶光环五彩斑斓,讲起BIM口吐莲花,但如果你要问他几个项目实践的问题,那却是不合时宜的!不仅得不到实质性的干货帮助,反而会引起“大师”扔话筒砸你的心…就是这帮“大师”穿帮的表演,让BIM被曲解,被质疑,以至于在某些区域已经臭大街了。当然了,企业的组织架构、分包模式、管理层的理念、基层的执行都会对BIM的实践与应用产生极大的影响。根据老鸟掌握的信息,市场上BIM应用企业良莠不齐,做的很务实、产生了巨大价值的有,虎头蛇尾被建设方清场的也有,目前还是雾里看花阶段,需要等潮水褪去,让裸奔的“大师”们归位,BIM的发展才有好的环境。



(3)跨界降维打劫建筑业

2018年阿里干爹软银孙正义,怒砸8.65亿美元投资了装配式建筑公司Katerra,正式宣布进军建筑业。2019年9月份的时候,马云领衔阿里巴巴在雄安以4022万中标最大的工程项目,这是典型的跨界打劫,让所有基建领域的从业者们目瞪口呆,甚至可以说不寒而栗。回溯历史,这类事件也发生过。柯达是当时世界500强,领先世界同行10年,但在2012年却轰然倒塌。毁灭它的不是富士、尼康,而是和他们毫无关联的跨界手机品牌诺基亚,因为每部手机都是一部照相机,胶卷瞬间就被毁灭了。当然现在还有电话与微信、百货公司与网店等等之类的“跨界打劫”,在包工头还在幻想以前吃着火锅唱着歌就把钱赚了的时候,可能跨界打劫的巨头正在不远处向你点头微笑。


<br><br> (二维码自动识别)


最后,今天的僵局是一系列因素的聚集,绝非偶然,建筑业洗牌的各种因素仍在聚集,大风暴已悄然来临,因为时间关系,老鸟已码下6000多字,作为一篇公号推文,已是很长,关于如何破局老鸟想另篇详述,未来已来,我们怎么办,请看下篇。

重磅福利:老鸟所用《历年建筑业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分析源数据报告》,统一获取方法,订阅公众号,然后像联系老朋友一样,回复“建筑报告”,后台提供领取方法。